今天,十一长假的第一天。我沿着赣西北修河源头的铜鼓县排埠镇的百米吴楚古道,漫步于这一条古朴的青石板小径上,小路边的丹桂飘香,阵阵秋风吹拂,让人神清气爽。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砖木建筑,前一栋为戏台,后栋共一厅七室,左右厢房分别有天井,前栋戏台的前面和后栋的正门分别有两根平面的大石柱,上面撰刻着两幅关于许仙真君的长楹联,全屋总面积为714平方米。
万寿宫,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而建。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元。东汉末,其父许萧从中原避乱来南昌。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真君二十九岁出外云游,曾拜吴猛为师,得其秘诀。后又与当时的大文人郭璞结交,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
晋武帝太康之年,真君四十二岁,被迫去乡就官,任蜀郡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晋武帝死后,政局不稳,惠帝昏愚,贾后独擅朝政,引起八王之乱。任旌阳县令十年之久的许逊,毅然弃官东归。东归后,又与吴猛同往丹阳(安徽当涂县),向谌母学道。此后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据记载,他在136岁时去世,传说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
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宋真宗赐名并亲笔提“玉隆万寿宫”。历经许多朝代,宫中香火不断,而且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许多“万寿宫”,数量不下几百座。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明清时期,江西经济发达,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的赣籍商人行走全国,并在全国其他地方都修建了万寿宫,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 。
排埠万寿宫地处排埠镇永庆村,初建于清乾隆年间。虽说只是一处道观,但它与当地人的生活休戚相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万寿宫是江西人的一座互通往来的会所,仅在当时,排埠镇的生态资源丰富,当地的村民就把山上的竹子砍下来,依托修河源头的河水把竹子捆绑成一个个的竹排,然后再通过这些竹排把当地的农副产品运输到修水,武宁。常年累月中,渐渐地从外面来的客商越来越多,排埠就逐渐发展出一条商业要道。正是因为有了这条黄金水道,带动了当地的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排埠的经济繁荣。那时,没有平坦宽阔的公路,大部分的货物只能靠水路运输。因而排埠这个地名就由而来,排是指放竹排,埠字是指码头,所以排埠就是一个放排的码头,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当年的繁华热闹。迄今为止,我在它毗邻的商业街道上,仍然还有保存下来的店铺,小时候的我就曾耳闻目睹过这里的小饭店,裁缝店、豆腐店、南杂铺和药店,旁边的这条河就是当年的黄金水道。在这,我现在仍然能看到靠岸码头的痕迹。
万寿宫是一处议事场所,在当时,这里成为了本地源住居民与客家人存在较多的矛盾调解中心。比如一些伐木,生意上的冲突,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共和国解放之初,万寿宫还是排埠区,乡政府的办公场所和粮站仓储点。
万寿宫是一处休闲娱乐场所,八月十五是许仙真君的升仙之日,因而每年的八月初一至十五就要举办祭祀活动。在此期间,当地的大姓家族会轮流请来戏班子来这里进行汇演,不但“娱神”,同时也“娱人”。平常时节,当地居民有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需要做酒席宴请乡亲时,这里便成为了宴请亲朋的场所。记得改革开放之初,这里经常放电影,唱戏,吸引了不少的乡亲们光顾。
万寿宫是一处"闻名瑕尔的“智慧宫”,是一处红色历史文化渊源的遗址。它是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回师铜鼓驻地旧址,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1927年9月15日,主席率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从浏阳上坪回师铜鼓排埠时团部驻扎于此,在戏台前召开了群众大会。排埠万寿宫为一代伟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想驰聘空间,刚刚经历了挫折的毛主席,在三天两晚的时间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认真思索,划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轨迹。
沿着这座古老与沧桑的建筑走走停停,时光中多了几分宁静。从后栋两旁的这一道长15米,宽2.55米的酒廊道来到戏台,仿佛浮现出昔日大姓家族在宴请客人看戏,主人坐在中间,客人就坐在两边的包厢。这好比时下的ⅴlp包房喝着小酒,听着小调的那份雅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万寿宫经历了繁华鼎盛和时代变迁,它是一位长者,见证了历史和现在的发展与变革。
肃立在万寿宫前,聆听历史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