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提速
近年,中国高铁的出现,才是真正的改变了亿万国人的出行效率和习惯,真是节省不少时间。早上还在家里晨跑完、晒完朋友圈的我,现在已经坐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武汉的酒店房间里打字了,这中间只间隔了八个小时。而从我迈出广州的家门,到迈出高铁车厢踏上武汉的土地,就只用了六个小时。这在十几二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还记得小时候,约莫六七岁的年纪,随父母迁徙到了广州定居。当时,北京的姥爷和大舅、大舅妈们还没去世。母亲上班的单位就照顾她这个实际情况,如果有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很多时候都会安排母亲去,这也得感谢当时的领导,真算是特殊照顾了,让她可以“因公”顺道探亲。
那时出差不管到多远都是坐火车,飞机是不敢想的,必须有一定级别的才能坐的。就算是买火车卧铺的车票,也是不能随便就买的,必须拿着单位开好的介绍信到火车站的售票窗口才能购买。售票员还要左查右看的,审查好久才卖出一张票来,有时还不一定有时间合适的卧铺票,就只好先买了硬座,上了车再想办法调。说实在的,现在只要有身份证随时就在网上购票,刷身份证就能上车,这又是一大进步,真是方便很多,节省很多时间!
有一两次,母亲出差北京刚好我也在放假,怕爸爸一个大男人照顾不过来我们哥俩,就把我也带上了。之所以带我不带我哥,是因为我当时年纪还很小,身高没超过限制,可以不占座而且免票。嘿嘿,这也是年纪小的优势啊!
当时坐火车去北京,坐最快的T字头车次,就是那种“特快列车”,也需要两夜一天整整三十几个小时!我之所以对这个“两夜一天”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为了坐的没那么累,通常都是买当天傍晚发车的车票,在第三天的一大早到达,这样就可以在车上睡两觉,感觉时间会好过些,没那么累。
这又让我想起一种现在似乎已经“消失”的通讯方式——“发电报”。由于那时电话就是“奢侈品”,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且,绝对是权力的象征,不是你有钱家里就能装上电话的,必须具有一官半职才行,官小了都不行。所以,当时的主要通讯手段就两样——“写信”和“发电报”。
写信是最便宜和“大众化”的通讯手段,但是时间就比较长且,从广州寄到北京的信往往要耗时一两个星期……而发电报是比较快速的,正常广州发到北京是半天到一天左右就能收到。但是发电报的“缺点”就是——贵,我记得当时电报一个字要七分钱,而且要“最低消费”十个字——最少七毛钱一封电报。大家可能觉得不贵啊,但是你想想,当时寄北京一封普通信件才需要贴八分钱的邮票,只要不超重量你爱写几个字就写几个字,对比之下就知道贵不贵了。而且,当时工资也就几十块钱,当然得“精打细算”过日子了。
当时母亲要到北京出差前,买好了车票,确定了到达的大概时间(因为那时候的火车百分百会晚点)。如果带上我一起去,再加上行李、物品,就有点吃力了,往往要我在北京的大表哥去火车站接一下我们娘儿俩。但是写信又来不及了,就只好发电报了。发个电报真是“字斟句酌”、“言简意赅”!一般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旭墨X日X时抵京接
(“墨”是母亲名字里最后一个字。)日期往往是双位数的,就占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样就刚刚好十个字。当时人对于文字的理解力也非常惊人哈。
扯得有点远了……
我就记得当时坐火车从广州到北京,火车走的是京广线,必须经过武汉长江大桥。而每次经过这里都是在夜间,有时是我睡着了,有时是醒着,但我记得清清楚楚是晚上过武汉。这就说明,按当时民用陆上交通的最快速度,从广州到武汉需要整整一天,至少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这还没算出门坐公交到火车站再候车的时间。对比三、四十年前,现在出行的速度整整提高了三倍以上。真是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