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桐城,那里虽然离着合肥只有150公里,但习俗却不尽相同。
孩子记住的习俗大多都是吃食美味的节日习俗,妈妈也一样。而她记住的美食,便是豆腐。
都说小年是过春节的彩排。在小年之前,美食的制作就开始了。豆腐,是腊月二十四小年要上桌的东西,所以腊月二十就开始做了,磨豆腐,先要泡黄豆,黄豆被泡了一夜,肿胀了,也松软了,这样磨豆浆才更容易。看磨豆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大人们先一勺勺地把豆子和水倒进磨盘,然后就用横拉磨--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豆浆便从凹凸不平的磨盘中分离出来。到了大桶中,磨好的豆浆会被过滤一遍,然后被装进挂在十字形木架的滤网里,人便把那滤网晃来晃去,豆浆都被滤到了锅里,剩下的就是豆渣。它呈球形,虽然只是"糟粕",但是作为炒菜的辅料,还是可以增香的。再说豆浆,这会儿,炉火已经把豆浆烧出了沫子,把沫子捞出,豆浆晾凉,就可以点卤了。先把生石灰烤熟,再和上水,做豆腐的秘诀都在这一"点"里。放得多,便是老豆腐,放得少便是嫩豆腐。这时豆浆也变成了豆脑…把豆脑盛出来,洒些白糖,温热的豆脑还带着黄豆的气息,却又包裹着甜味,滑溜溜地从嗓子眼儿滑下去了。
每人吃过一碗豆脑,便开始压豆腐。大家一齐搬起大石头,压在被纱布包住木片板盖住的豆脑上。等到豆腐白嫩嫩的被拿出来,传播消息的任务便落到小孩子们的身上了。
"出豆腐啦!"这一声喊叫,即使三十多年过去,也让我的母亲深深记住。也许,她记的更牢的,只是那么多人站在磨坊中的童年风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