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聪老师的课真是上头。
《闺密私房话》中的一个问题:婚姻关系中对方冷暴力怎么办?
文聪老师先讲了三种依恋关系: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了“依恋关系理论”,从一个人孩童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这个人长大后的关系模式。一般婴儿与母亲可以形成三种依恋关系模式,分别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与母亲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的孩子,无论母亲是否在自己身边,他都觉得无所谓,也不想和母亲太亲近。与母亲形成焦虑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当母亲陪伴他们时,他们就很正常;当母亲离开后就会表现得十分痛苦;而当母亲再回来时,他们就会对母亲发脾气;一旦母亲再有想要离开的意思,他们就会大哭大闹不让母亲离开。这种类型的孩子不会自己玩耍,他们的焦点全在母亲身上。
回避型和焦虑型都不能算得上是最佳的母子依恋关系模式,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要么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要么会对亲密关系表现得患得患失,都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相处。
而与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则会在长大后与人相处得十分愉快,不会对一段关系表现出冷漠、焦虑或依赖。因为他在婴孩时期就能够对母亲的陪伴和离开表现出正常的反应。即有母亲陪伴时会很开心,也会有勇气探索周围的未知事物,因为他知道母亲就在旁边,会保护自己;当母亲离开时,他也会痛苦,但母亲回来安抚后,他又会恢复正常,继续开心地玩耍,而不是像焦虑型孩子一样黏着母亲。
而两性关系的冷暴力就是回避型依恋。
良性的婚姻关系中,彼此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过日子不要找强势的人(强势不是强,强势和强是两个概念)。不独立,没有自我,比如,让对方感觉到你离了他(或她)就活不了,那对方都不可能敬畏你。
能否满足对方的需求不是自己的感觉。比如你说我对他好得很哪,那是你的自我感动,你对他的好没有价值。
冷暴力最伤人,他(她)敢伤你。
一段冷暴力关系在纠结要不要放弃,说明一定是有价值的,不然就直奔民政局了。很多婚姻都是有对抗有焦虑,历经坎坷、波折,过去之后就是升华。比如有的人血压一百六七还没感觉,有的人血压稍高一点就头晕受不了,需要吃药。反而是血压特别高了没症状的人要引起注意。遭遇婚姻危机并不是坏事。危机危机就是危险的机遇。
文聪老师举例子说,一个杯子很烫手,如果是100度的烫,肯定疼得无法忍受,直接丢掉杯子了,那烫手的杯子还留着,说明这个痛苦还是能忍受的。很多人在离与不离的十字路口撕扯,内耗,要与不要这段婚姻?这么犹豫和纠结,一定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才有思考。只是说痛苦和价值有可能是等量的,那就增加价值。
海勇导师总结:婚姻关系中看到对方的需求,满足对方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定要先修复自身价值,不进行被动攻击。
院长说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不仅是亲子关系,也会延深到夫妻相处模式。一个人依恋关系模式在中小学阶段都表现出来了。从养育孩子的角度,能看到孩子未来的婚姻。比如不上学的孩子就是回避,那他婚姻中遇到事儿了也是退缩,发脾气不会发,说不会说,就会退缩。婚姻关系中也要居安思危,看似风平浪静,但不要太盲目自信。比如出门遇到的男人或女人都比自家女人或自家男人好,因为在外面大家展现的都是好的一面,在家里我们又往往用放大镜去照不好的一面,所以提前预防……
听完文聪老师的讲解赶紧下单一个她的680的课。
婚姻关系,这是俺要一路修行的课题。
有个一辈子都在寻找真爱的人,去面见智者:“我这大半生,走了很多路,遇见很多事,留下很多情,如今浑身疲惫,内心受伤,还是没有找到真爱。”
智者递给这人一盆水:“你的真爱,就在这盆水中。”
这人不解:“水中除了我的倒影,并无他人啊。”
智者大笑:“你这一生,寻寻觅觅,跌跌撞撞,伤痕累累,唯独忘记了,好好爱自己。你想要的真爱,就在你心中。”
亲爱的,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你想要的一切,不在婚姻那里,不在他人那里,而在你自己这里。
你有爱,爱便来。
你有情,情便长。
你有智,智生根。
你有德,德衍福。
你有福,福佑你。
你本具足。你是万物。
所以,修行婚姻关系,先从修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