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特别感谢好姐妹阿萍,邀请我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出走的决心》。
上次看完后,我想到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生活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生活中的压力与反弹的关系。当你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如果你能够坚强地应对,那么这些挑战反而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弹簧的原理是,当你对它施加压力时,它会反弹得更高。
同样,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不放弃,那么这些困难反而会成为你成长的动力。
就像弹簧一样,只有经过压缩,才能弹得更高。
在主人公身上最开始看到她一直忍让,可是却没有人去关心过她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从原生家庭到自己家庭,再到自己女儿的家庭,都是如此,永远第一忽视自己的需求,到最后直到所有的人都忽视了她的需求。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是害怕伤害到家人或者孩子,宁愿放弃自己的需求,在人际交往常常也会如此,就是不停地在忽视自己的需求,往往内在又特别渴望被满足到。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忽视自己内心需求的状态,那么很容易就失去自我了,逐渐的就变成了一个透明人。当别人已经习惯你对于需求这件事情无感时,别人也就不会在乎你的需求或者是连诉求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像电影当中的主人翁,她从小到大,父母就在不停地忽视她的需求,到后来丈夫也开始忽视,女儿也在忽视……
我看到了她停留在被忽视的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直到自己快要撑不住的时候才愿意从这种模式里走出来。
其实,很多时候,我何尝不是如此,总是在等待下一次,可是下一次之后还有下一次,永远走不出来,
我想影片中所说出走的决心,应该是在鼓励我们面对生活,面对自我需要有无数次出走的勇气和行动。从过去的讨好模式里走出来,从一直被忽视需求的恶性循环里走出来,从被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中走出来,从自认为安全的舒适圈当中走出来~从过去的悲伤失败当中走出来……从不敢表达到勇敢表达自己内心需求……
最终,很庆幸,故事结尾是,她走出来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故事。同样,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愿意走出来,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将不再一样。我们也不再是过去的自己。
经常听到或看到这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句话来自于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原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很喜欢这句话,
其实,这个说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经历到的一切,都是源于我们自己内心映射出来的。
我们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心里的状态是怎样的,映射到外面也会是怎样。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一直都认为,结婚以后,我们就要尽量退出跟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圣经当中也是这样教导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本质上来说,确实如此,从家庭关系看,新组建的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母子关系是第二位的,这是很正向的想法。
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大家思想一致的前提下才可以行为一致,夫妻之间思想很难统一,所以会导致婆媳关系才很难相处。
而对我来说也一样,目前我可以想通的是或者我可以调试的空间是:我只能适当引导,不管是丈夫还是父母,我并不能改变他们,我对他们的反馈也只是我内心的投射而已,于我而言,他们也只是我的外面,意识之外。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感受
别人也会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当我觉得对方在操控我的时候,我就会变得很抓狂,当我觉得对方在忽视我的时候,我就会变得特别敏感,稍微一不顺心,就会火冒三丈。当我觉得对方好像也会在意我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是被爱的……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你从容,你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你自卑,那么有可能你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你和善,你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你叛逆,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
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是他的内心世界,他可能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
这个时候, 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
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自己的眼光。
亲爱的,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我们愿意去真实的看待自己,
去掉 自己看待自己的 有色眼光,
去掉 内在那些 贬低自己的声音,
去掉一切 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标签,
就像电影当中的主人公,故事的结尾,她是从容的,她是坚强勇敢的,她是充满期待与活力的……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愿意重新出发,找到自己,遇见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
开始认同自己是:优秀的、可爱的、很棒的、出色的,你就会创造出这样的人生,就会创造出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你相信吗?
不管你相不相信,我都愿意给自己一次出走的机会,让自己拥有一次出走的决心。
我们不妨一起来试试看。
加油!出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