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国的古老饮料,传承千年,但仍不减其魅力。从神农发现茶叶开始,到陆羽的《茶经》,再到赵佶的《大观茶论》。上千年来,有多少关于茶叶的著作问世,可见我们对茶的喜爱。
茶不光给我们带来了味蕾上的享受,也个中国农业经济带来了发展。我爱茶,对于茶,我有一种难以磨灭的情节。
每天早晨,洗漱完了之后,就会有一套固定的动作,去水房打水,倒出茶杯里昨天的茶渣,清洗干净,然后打开茶叶袋,取茶投茶,倒水洗茶,泡茶。一系列动作完成后,倒一杯刚刚泡好的茶,细细品饮。茶汤的醇和柔美顿时充满口腔,暖意从喉咙口一直延伸到胃里。
美好的一天,从这杯茶开始,然后再去买早餐。这种操作,让我越来越期待广州的生活,广州人好早茶,一壶清茶,一叠点心,细掇慢饮,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惬意然后又有活力,茶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缺了茶就像是缺了氧一样,任何东西都变得无味起来!
我第一次喝茶是什么时候,说实话是真不记得了。从我记事开始吧,那个时候家里每年的经济收入有一大部分是靠茶叶来的,茶呢是一个季节性作物,每年三四月份正是采茶的时节,如果要分,就有明前茶,雨前茶等,茶树也比较好养活,所以每年家里有一笔种茶的收入还是很好的。并不耽误其他农作物的采收。但我们家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茶农,我们并不指着这个吃饭,顶多是家里多了一项收入罢了,不然现在怎么会就没有种茶树了呢?
爷爷是家里喝茶的高手,我小时候经常偷爷爷的茶喝,爷爷的茶杯是那种六七十年代的大瓷缸子,茶叶是爷爷自己做的,泡茶的水是山泉水,这种茶有一种清香,爷爷说同一种茶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口感是不一样的,但我不论喝过多少茶,忘不了的还是爷爷大瓷缸子里的茶。爷爷不喜欢用小杯喝茶,说那样不过瘾,没感觉。
爷爷喜欢喝酽茶,每次泡茶都是一大把茶叶,如果你第一次喝,会觉得那又苦又涩,喝多了还会头晕,恶心,这就是醉茶了。但当你喝习惯了,就会欲罢不能,细细品,那会有一种回甘,还很提神醒脑,我喝茶的习惯多半都是从爷爷这里继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喝茶的口味也越来越酽,也因为这个习惯不知道被母亲骂了多少次,说让我年纪轻轻别喝那么酽的茶,对身体不好。可是这种习惯哪里改得了,到今天,母亲也就不说我了,说了十几年都没改,以后也就没用了!
小时候皮,不太懂得喝茶的规矩,就觉得爷爷茶缸里的茶好喝,喝完了就了事。所以每次当爷爷看见茶缸里没水了,一般都会火冒三丈。都会提溜这我教育我,喝茶别把茶母子喝干了,少喝勤添,喝完茶要及时蓄水。如果你不是嗜茶的人,可能永远体会不到那种心情,后来我继承了爷爷喝茶的衣钵后,才知道,确实,如果有人喝了你的茶没有续上,有时候真的很气愤,你喝了不给我续上,我一会儿喝什么呀?
茶能提神醒脑,初中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紧,每天都忙于学业,这个时候我每天都会泡一杯茶放在身边,什都可以缺,唯独不能缺茶。那个时候喝茶都得偷摸的,我妈说不能喝太多,但就是好这一口,一是我需要茶来提神,二来就是我想我的爷爷,爷爷在我六年级的时候车祸去世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了爷爷的大瓷缸子,但是我想爷爷,想大瓷缸子。于是几年下来,我离不了茶了!
上大学后,自己比较自由了,买了很多茶来喝,有吴裕泰的茉莉花茶,红碎茶,熟普洱饼茶,铁观音,福建绿茶....但慢慢培养起来的口味还是变不了,冬天我喜欢喝茉莉花茶,偶然喝点熟普洱茶,她暖胃。春夏喜欢我们家乡本地的绿茶,清甜解渴。秋天喜欢一点铁观音,铁观音的厚重醇和,我觉得很适合这个季节。
但是,我最稀罕的还是自己家做的茶,爷爷不在了,我也就很少喝到过,忘不了的是那一种味道,其实思念的是那一个人,有爷爷的童年是我最难忘的童年,最难忘抢爷爷的茶喝。
今天清明节,在外四年,也就四年没去给爷爷扫墓了。不过爷爷,我想告诉您的是,您孙子现在很好,茶我也在喝,您教给我的道理我一直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