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教育启东校区 今天
前天,我告诉儿子清明节要带他回老家,给太爷爷扫墓。
没想到,他却猝不及防地问了我一句:
「妈妈,你也会死吗?」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问过类似的问题,关于死亡,他们有着同样的困扰和担忧。
在《经典永流传》节目中,胡可对两个孩子说:
「有一天爸爸妈妈可能老了,不可能永远陪伴在你们身边……」
胡可还没说完,小鱼儿突然插话问:「那要是老了的话会不会死?」
胡可说:「人都是会死的,关键是活着的时候,很开心就最重要了。」
妈妈的这个回答,瞬间让小鱼儿情绪崩溃,他哭着抱住妈妈说:
「我不想人老了会死。」
哥俩儿和妈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画面不禁让人泪目。
当孩子一脸懵懂地问我们:
「死了,是什么意思?」
「妈妈,你会不会死?」
……
我们该如何作答,才能让孩子理解死亡的含义,同时又能放下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死亡,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5岁时爷爷去世,家里来了很多人,忙前忙后。
趁着大家都忙的时候,我想偷偷掀开盖在爷爷身上的白布,正巧被进来的三婶看到了,她大声呵斥我:
「你干啥呢?不知道你爷爷死了吗,你这是大不敬啊!」
我吓得立马缩回来手,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三婶抓着我把我拉出屋子,当着众人的面又把我训斥了一通。
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是死亡,但我看懂了三婶的表情和大家对我的指责,我开始变得紧张害怕,再也不敢去看爷爷。
其实,我只是很好奇:
为什么爷爷变得一动不动,为什么要给爷爷从头到脚盖上白布,为什么要把爷爷一个人留在屋里,也不给他端饭吃……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什么是死亡,我一定会跪在爷爷床前,跟他做最后的告别。
孩子对死亡好奇,是身心发展的正常过程,也是探索生命的一种表现。
而这份好奇,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我们的解答和回应。
当孩子问起:「死,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给出正面回答:
「孩子,死亡意味着一个人不能呼吸,也不会再活动了,他要离开亲人的和朋友,变成天上的星星。当有人想念他的时候,就可以抬头看星星。」
同事的女儿茜茜,今年9岁了。在得知同学的奶奶因病去世之后,她追着妈妈问:
「妈妈,你也会死吗?」
「会啊,每个人都会变老,然后死亡。」
茜茜一听这个,立马红了眼眶,搂着妈妈的脖子说:
「妈妈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死,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为你研制出长生不老、永远也不会死的药!」
同事说孩子总是担心妈妈会死,一提到这个就哭泣不止,甚至还会做噩梦。
当孩子明白了死亡的含义后,通常会开始害怕和担忧,一想到妈妈有一天会死,会离开自己,就变得焦虑又恐惧。
这个时候,妈妈的回答就至关重要了。
当孩子问起「妈妈,你会不会死」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是你不要害怕,妈妈会在此之前陪伴你很长很长时间,直到你长大、结婚、生子。
我对你的爱,和我们之间美好的回忆,会永远地留在你心里,只要你不忘记妈妈,妈妈就会一直活在你的心里。」
有人说: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他断气的时候,在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时候,人们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然后在社会中他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才真的死了。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所说: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对于离去的人,铭记和感怀,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避而不谈,对孩子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爸爸牺牲10年,妈妈瞒了10年!」
江苏扬州小学生胡博文的一篇作文曾经刷爆朋友圈,让人看到泪奔。
10年前,胡博文的爸爸在西藏当兵期间,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那一年胡博文才16个月。
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妈妈决定隐瞒丈夫牺牲的事情。
这种「爱的约定」,一瞒就是10年。
直到胡博文问出:「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
妈妈才意识到,再也不能瞒着他了。
很多网友看到这里,都说,心疼妈妈,但更心疼那个被隐瞒了10年的孩子。
我们不否定这位妈妈的做法,毕竟她也是为了不伤孩子的心,隐瞒10年,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虽然没有面对「失去父亲」的痛苦,但却有了「爸爸是不是不爱我」的担忧和不安全感。
有时候,我们把孩子隔离在死亡之外,并不是真正的保护孩子,也有可能会因此伤害到孩子。
发小静怡,至今对奶奶的去世充满遗憾和自责。
她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跟奶奶感情最好。小学3年级那年的除夕,奶奶突发心肌梗塞住院,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家里人怕她知道后难过,死活不让她去医院。
后来奶奶去世,妈妈骗她说,奶奶已经治好了,要去很远的地方走亲戚,可能要很久才回来。
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她错过了和奶奶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也缺席了她的葬礼。
父母对死的忌讳,并未让她感到被保护的暖心。
相反,却让她感到愤怒和悔恨,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她感到没有被尊重。
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因为对「死」的忌讳,我们不愿意主动触及这个问题。
然而,面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不是良策。唯有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才是上策。
父辈欠了我们一堂「死亡教育」课,但愿我们能在孩子身上「亡羊补牢」,给孩子上好这一课。
用这三种方法,跟孩子谈「死亡教育」
儿童与生命教育读本《寿命图鉴》一书中说:
「在孩子问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问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和生命教育。」
人终有一死,这是谁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跟孩子谈「死亡教育」。
在绘本中谈生死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口和孩子谈论死亡教育,绘本是很好的老师。
《獾的礼物》,能让孩子看到,在獾离世后,朋友们所经历的悲伤、不知所措、缅怀与感恩。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能让孩子理解,人死亡之后,房间里再也没有他的身影,死亡就是再也看不到了。
《爷爷的天使》,能让孩子明白,死去的亲人并没有消失,他们还住在我们的心中,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
从动物身上学习面对死亡
我家孩子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他4岁的时候。
养了半年的小柯基豆豆,得了细小没抢救过来。
孩子在宠物医院抱着豆豆号啕大哭:
「豆豆怎么会死,哇……医生叔叔,求求你把他治好吧,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给你,呜呜……」
我抱着孩子告诉他:
「豆豆已经死去,离开我们了。但是它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对吗?它留给我们很多美好回忆,只要我们记在心底,它就永远不会消失。」
等孩子情绪稍微稳定些之后,我带他在小区里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埋葬了豆豆。
我们看着以前给豆豆拍的照片和视频,说了很多怀念和祝福的话。
狗狗会死,花虫鸟兽也都会经历死亡的过程,人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利用动植物的死亡,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一切生物的宿命。
最重要的是,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请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点滴时光。
在仪式中体验离别
3月27日,金华殡仪馆开展了一项「死亡5分钟」活动,旨在让人们「知生死,悟人生」。
参与者说,通过5分钟的体验,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知。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孩子讲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并带孩子去烈士陵园,或者墓地,祭拜一下故去的亲人。
让孩子在节日中,去体验离别,理解死亡。
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唤起对生命的尊重。
绘本《好好哭吧》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没有死,生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天从不下雨,谁还会享受阳光?如果没有黑夜,谁还会在乎白天?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有开始就有结束,谁都无法避免。
只有理解了死亡,才能会更珍惜当下。
爱的教育可以让人灵魂丰沛,死亡教育可以让人理解生命的价值。
只有懂得了死亡的意义,才会明白生的可贵,才会敬畏每一条鲜活的生命,才会珍惜当下,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