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是一种适应性机制,当面对超出我们心理能力的极端情境时,此时大脑为了保护我们,而使我们的思维与现实断开连接。这种机制就像一种“安全区”,减轻情绪的强度、紧张、恐惧和痛苦。解离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对各种创伤经历的经验性回避。
“解离”,是生物在面临无法逃离的巨大威胁时启用的自我保护方式。
解离是指意识离开了身体,个体失去自控力、失去感知力的状态。
有时候面对过于强大的威胁,我们没有办法反抗,也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逃脱(比如在婴幼儿阶段),唯一可能的反应就是解离。
这时肌肉变得僵硬、呼吸变浅、心率降低,对外部注意力减少。四肢做好受伤的准备,血液流量减少,心跳速率变慢,以减少可能的出血量。同时,大脑释放大量镇静剂物质,使人感到平静,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眼前刺激的抽离感和麻木感。
这样,我们部分消除了对危险和痛苦的感觉,就算遭受到伤害,会感到麻木,不会感受到强烈痛苦和恐惧。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会有一个“整合”的倾向,“即将我们的经历融入到一个连贯的、完整的生活历史和一个稳定的自我感觉中。”
通过整合的能力与倾向,帮助我们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即使在我们思考过去或者未来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意识到我是在此时此地的。
相反,解离往往是整合受到了影响。比如皮埃尔·让内认为:解离涉及‘构成人格的思想体系和功能系统’之间的分离。
解离是一种情绪回避策略
试图去避免、摆脱、压抑或者逃离那些不想要的“个人经验”,被称为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很多成瘾行为开始是用来避免或者摆脱那些不想要的想法或感受的,例如无聊、孤独、焦虑、内疚、愤怒、悲伤等。
忍受情绪是一种经验性回避(也就是说,咬紧牙关死抗硬打),代价是损耗了巨大的精力和能量,并且它会让我们很难全力以赴地投入任何活动中。
解离也是一种经验性回避,解离的标志是没法看见或感受当下的状态,是一种和体验的切断,是一系列相关的心智过程当中的一个部分分离出去,独立于其它的功能。在临床上,这被称为情绪麻木,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标志之一。
解离的症状有哪些
记忆缺失:
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别人印象深刻,自己却想不起来;经常会忘记安排好的事情;甚至很多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发生后,好像就想不起来了;
躯体麻木:身体仿佛不属于自己了,自己置身于身体之外看着自己的感觉,感到麻木、不真实或失去感觉;
经常健忘:经常忘记关门、不记得是否切断了电源和煤气,即使是反复叮嘱的事也是转头就忘……
甚至由于健忘还出现了强迫,不断重复检查;
心不在焉:别人跟自己说的话,没办法进入自己的脑子里,直接就被过滤掉了或者半天才能做出反应;
不受控制:比较严重的解离状态时,比如写作业时写着写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缓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站到了窗台边上。有些自杀自残行为也是在这个时候会发生。
如何应对解离
解离可以被视为抑郁症的最后防线,为了防止被痛苦淹没,神经系统进入了休眠状态,失去了快乐、悲伤和其他感受的能力,仿佛变成了一个按照预设程序操作的机器人。
虽然进入解离状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终有一天,所有被隔离的情绪都会回归,因为情绪只是暂时被隔离,并不会消失。
对于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方式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最好尽可能远离引发创伤的环境和可能导致应激障碍的刺激源,逐步恢复对生活的感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渐处理和疗愈那些未曾愈合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