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想什么?”慕达夫问冉咚咚。
“想自己,你还爱我吗?”她问。
“爱。”他回答。
这是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回响》结束时的场景。冉咚咚与丈夫慕达夫离婚后再一次坐在初次见面的地方,寻找和回忆十一年前单独在一起时的感觉与气息。对于冉咚咚来说,经历侦破案件的煎熬,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情感的挣扎,面对已破损的镜子能不能重新修复,确实是一个关系自己今后生活和人生色彩与温度的大问题;对慕达夫而言,与冉咚咚十一年的“相爱相杀”已经身心俱疲。但是,当面对活泼可爱的女儿唤雨,回忆与冉咚咚在一起点点滴滴的甜蜜,站在十字路口的他不知道何去何从。签订离婚协议,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到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对自己而言是解放。可是,当自己成为“自由人”之后,尤其是夜深人静时的孤灯为伴,亦或是与贝贞在一起时内心无以名状滋味的浸染,他不是记恨冉咚咚的刁蛮不讲理、强势不饶人,而是时不时地念及她的好,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无尽的遐想。
移用古希腊名言“人生就是居家出门和回归的过程”来审视冉咚咚与慕达夫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其实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句古希腊名言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真意。当冉咚咚试探性的询问得到她想要的答案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欢喜剧上演,尽管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当把两个人十一年的情感经历的风风雨雨进行梳理时,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而不是臆测的。
与冉咚咚的出身相比,慕达夫可能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还是实现了咸鱼翻身,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年纪轻轻就跻身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的行列,专事中外文学评论的研究;因为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对文学界出现的怪力乱神与乌烟瘴气从不讳言,正是这样才被誉为“当代文学批评界的鲁迅”;也因为他口无遮拦、出语不凡,所以在业界被很多循规蹈矩者视为另类。面对大学校园里充斥的刺鼻的学究气息,慕达夫既不会为了所谓的好口碑而取媚于人,更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折节。从某种意义说,慕达夫遵从本心,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趣生活着、工作着。
不过,慕达夫的这种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遇到冉咚咚的父亲冉子墨,尤其是见到冉咚咚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受冉子墨的邀请到家里做客,冉子墨的初衷是希望慕达夫——这个评论界的新锐能够给自己的新书作序,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对不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的慕达夫而言,冉子墨的新书就是一坨牛粪。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的角度来说,慕达夫是不屑为他作序的。可是,当天使般的冉咚咚楚楚动人地进入自己的眼帘后,原本已到嘴边的嘲讽揶揄的话一下子发生了360度的大回转,变原来没有商量的严词拒绝为极尽夸奖的溢美之词。对冉子墨而言,自己呕心沥血的大作能够博得批评界领军人物的认可与夸赞显然是非常兴奋的。面对慕达夫对父亲作品不吝好词隽语的赞赏,学刑侦专业的冉咚咚一听就知道他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不过,看到父亲获得赞美时高兴的近乎手舞足蹈的样子,冉咚咚还是很开心的。原本一次极不情愿的赴约,却意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天使,慕达夫还是异常高兴的。因为心情好,也就不需要扭扭捏捏或敷衍塞责。为给天使留下好印象,博得天使的芳心,慕达夫几乎把自己的所有家当都抖搂了出来。不可否认,身为文学院的教授,慕达夫不是浪得虚名,确实肚子里有一点货,加之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别样心思,借助酒力,他进行了超常发挥,引经据典、口吐莲花,让人产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感。
看着眼前这位富有才气,有几分倜傥风度的青年,冉咚咚内心还是漾起了一丝涟漪。紧密的心门一旦为一个人打开一道缝隙,外面的风吹进去,原有的生活程式都会被风“撕扯”的面目全非。——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的魅力所在。留下彼此通联的方式,随之就有了在充满浪漫情调的咖啡厅的四目含情的对视,就有了电影院双唇对接时的四肢无力。学文学的人骨髓里就有一种天生的浪漫因子,对于上帝恩赐的天使,慕达夫是倍加珍惜、呵护备至的,而且时时制造让冉咚咚意想不到的浪漫。即使是学刑侦专业的,戒备与防范之心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做好自我保护,但是一旦沉浸在爱情之中时,再坚硬的冰也会被甜蜜的糖给融化。完成了少女向女人的转变之后,慕达夫和冉咚咚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由单身汉变成了丈夫,从父母的宝贝女儿变成了人妻,这种身份的转变尽管带来了生活上的变化,但是两个人二人世界生活方式与质量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反而慕达夫对冉咚咚的关心与呵护更加细致周到。不论是两个人世界的生活,还是爱情的结晶——女儿的加入,冉咚咚在家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说一不二、唯我独尊,权威不容任何人挑战。面对这样强势的妻子,慕达夫并没有什么不适,而是默默地尽着丈夫的责任,尽可能地哄冉咚咚开心。如果说自己在家中没有地位,慕达夫是不认可的,只是有时候冉咚咚的光芒太强把自己给遮蔽甚至湮没了。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家里慕达夫一定会尽职尽责做好母女俩的长工和仆人。长时间生活经验的积累,慕达夫察言观色的第六感官神经特别敏感,冉咚咚脸色和言辞稍微有一点点异常,他必须扮演好优秀的灭火队员,想方设法让她开心。在旁观者的眼中,慕达夫在家庭中是毫无地位的,没有基本的男人的尊严。其实,在慕达夫的内心深处,有时候也很委屈,但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他只能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三口之家的生活,一强一弱、一锋芒毕露一圆融柔韧,还是过得其乐融融。 “大坑案”的发生,冉咚咚负责案件的侦破,这原本与家庭生活关联性不大。可是,随着侦破的推进,可能是因为过于投入——入案太深,冉咚咚会有意无意地把案件中的相关的事情牵引到慕达夫的身上。于是,原来的信任恩爱慢慢被猜忌怀疑代替,继之就是无厘头的冷嘲热讽。面对这些,慕达夫除了忍让,就是想尽办法为自己洗白,消除冉咚咚对自己的怀疑。慕达夫越是这样,冉咚咚就越是怀疑。这种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要么是硝烟弥漫,要么是冷若冰霜,直至各居一室,互不相扰。
对于妻子不可理喻的胡搅蛮缠,慕达夫也曾经想过歇斯底里的发泄,然后分道扬镳,因为以自己现有在业内的声誉和自身的才学,以及自己现有的条件,找一个爱自己,条件比冉咚咚好的不是难事。但是,当这种想法占据思想的主导时,女儿唤雨充满稚气的喊声彻底把它消释的无影无踪了。为了孩子,为了男人的尊严,他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即使签订了离婚协议,他在单位、在父母和孩子面前也表现出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淡定。面对丈夫的忍气吞声,冉咚咚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也要强词夺理,始终以胜利者的姿态与慕达夫相处。
男人胸襟宽广似大海,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对于冉咚咚的“过早进入更年期”的畸形反应和举止言行,慕达夫除了避其锋芒,就是在她心情尚好时温情以待。他不是舍不得冉咚咚,而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希望能够自证清白,因为冉咚咚始终坚持认为他出轨,他绿了自己,他与贝贞有染。冉咚咚以出轨折磨慕达夫时,自己潜意识中已经精神出轨。对于这一点,慕达夫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维护冉咚咚的尊严,他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两个人到民政局领了离婚证之后,两个人成了自由人。冉咚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案件的侦破中,慕达夫为了转移不爽的心情,他专注与课题研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但是,表面的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流涌动。与冉咚咚虽然没有了夫妻之实、之名,但慕达夫还是尽可能地照顾着冉咚咚的饮食起居,好让她专心破案。对于慕达夫的所作所为,出于礼貌,她也会时不时地送去“同志般”的关怀。
案件破了,面对水落石出的案情,冉咚咚始终高兴不起来。面对暗恋自己多年的同事制造的浪漫,她没有丝毫的感动,反而有一种负罪感,尤其是面对女儿唤雨时。如果没有这种负罪感,自己的意志力稍微薄弱一点,她就真的成了比自己小十岁的同事的新娘。女性的敏感和职业的理性成为她迈出这一步最大的绊脚石,当然,内心深处那份对慕达夫的爱更像一块磁铁。于是,就有了开头两个人在初次见面的那张桌子上前的对话。
慕达夫是一个好父亲,这是毋容置疑的;慕达夫是一个没有失去自我的文学评论家,这是业界的共识;郁达夫是一个丈夫,称职?优秀?隐忍?无法定位,因为他首先是个正常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