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YUKI。
说扯经之前,我们先说说李诞。
李诞其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近些年他的爆红大家都看在眼里,我也不再一一赘述。今年他以光速打脸的速度上了《奇葩说》,在奇葩说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其实是一个很佛的人。”
他很佛吗?
一个把牙齿磨尖了站在舞台上,吐槽犀利针针见血的知名媒体人说自己很佛?
《扯经》:一个羊肉芹菜味儿的寺院
先前我极少看这类年轻媒体人写作的畅(zhi)销书,翻开《扯经》只是一个机缘巧合。
但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太好读了。简单幽默,充满了诞式解构、反转与荒诞不经。与它又并不是言之无物,他觉得你笑得够久了,一个回马枪式的小片段让人又落回了现实的地面。
《扯经》的背景是一个寺院。一个佛像肚子里装钱、和尚吃羊肉芹菜馅儿包子的寺院。
相比一个寺院,它更像一个商业化的、充满江湖气的慈善机构。
……一个募捐来的钱全用来养自家和尚的慈善机构。
这就奠定了《扯经》的整体气质:明明是出世之地,却无时无刻不处于红尘之中。
如是我闻:须菩提庆生,佛告曰,此是一世,前有无穷世,后有无穷世,所谓生日只是来日,所谓死日只是去日,来去如烟,何必庆祝?你就别跟我要蛋糕了,乖,Happy birthday to you。须菩提白佛曰:Are you kidding me?
这或许也是李诞本人的气质。
李诞无疑是标准的新时代的经济环境、文化氛围造就出来的年轻人。他是,我们也是。
“ 我跟你开玩笑,你不能太认真;我跟你认真,你不可以跟我开玩笑 ”。
如大家所见,我们这一代人,和前几代人比起来,戏谑了很多。
比如《扯经》中的这几个片段:
“ 师父,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
“ 不当讲。 ”
“ …… ”
“ 师父,靠这印度香料修行,见识了梦幻泡影,见识了一切虚妄,不是偷懒吗? ”
“ 是啊,所以卖得贵。 ”
“ 师父,我每次午觉醒来都觉得头沉。 ”
“ 你执念太重。 ”
“ 那怎么办啊? ”
“ ……以后就别午睡了吧。 ”
当然,这都是在跟你开玩笑,你不能太认真。
但也有认真的时候啊。
“ 小北,我师父说,自然现象就是那些我们能科学解释,但不能科学对待的现象,比如我们竟然会就着月光吟诗,竟然会对着大风歌唱;比如我们虽然感觉不到公转自转,可竟然会准时对着月份、季节和又是一年心神晃荡。小北,十二月了,还没有下雪,今年就要过去了。 ”
在我认真的这种时候,你不可以跟我开玩笑。
而且,在我们的世界里,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定。前者你如果太认真,是不懂得读空气;后者你跟我开玩笑,是对我认真的一种轻蔑。
读空气这个词,我们现在都知道是来自日语中的【空気を読む】。日本是一个十分讲究会不会读空气的国家,【空気を読む】的反面【空気が読めない】,即形容人不会看气氛说话,现在在社交网络上也被大量传播使用,它的英文缩写是【KY】。
在七八年前我刚刚接触社交网站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人运用KY这个词,然而那个时候KY的运用远远没有现在普及。近些年来,像读空气、KY这类词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并广泛为大众所接受所运用。这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这一代人,承受了或被动承受了比上一代人更重的社交压力。
其次,相比上一代人,我们的“ 自尊边界 ”更窄了。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在几十年后的互联网时代被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士反反复复地提出来说。
在我国,大部分年轻人不再为自己的生存担心,转而开始考虑更加上层的建筑:个体独特性和自我认同。从前几天《奇葩说》的总决赛辩题“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带来的反响可以看出,相比于“ 合群 ”,更多的人更加的是注重建设自己的“ 独特性 ”,并且更倾向于寻求认同自己的群体。我跟你认真,你不可以跟我开玩笑,就是更注重自我认同的表现。
这是因为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了。当我们更少地为吃穿用度发愁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这些以前人们不太考虑的问题。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 没事找事 ”、“ 对他人过分要求 ”、“ 自我意识过剩 ”,而是我国整体发展向好所带来的一个方面。
以上,就是由《扯经》所引出的。我们这一代的“ 认真与玩笑法则 ”的诞生,其实有迹可循。
佛系蹦迪青年的当代生活
终于讲到佛系青年了。
《扯经》其实分两个方面。一是讲述寺院成员的日常生活,二是讲述主角与小北的情感故事。
生活和情感虽然是两个方面,但是和书中所描述的一样的是:佛系青年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态度具有很大的统一性。他们……不,或者说我们。我们时而坐禅,时而蹦迪。
从上面的几段我就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时而调侃,时而丧,时而内心冲动,也想切实地做些什么。
从《扯经》想到了这里。今天先讲讲生活,下篇我们聊情感。
自从00后开始上大学,90后们开始逐步进入社会。作为佛系青年的主体,进入社会或者即将进入社会的90后们在面对越来越现实的生活时,变得越来越佛系。
佛系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都知道,但我们都说不太明白。百度百科给佛系青年的定义是,芸芸众生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维基百科给佛系的定义是,怎么都行、看淡一切、无欲无求的一种生活态度。
总结,佛系青年就是欲望意识淡薄,轻易不愿意折腾的一群人。
但有趣的是,恰恰也是这群自称“ 佛系青年 ”的人,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觉得这样碌碌下去的人生实在无趣,会想要拼一次,会想要做一些改变,会充满热情。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戏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 间歇性上进,持续性混吃等死。 ”
我不想代表大部分人,可现实是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情况。
这种现象是怎么来的?
我不想单纯地说是因为90后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那太笼统了。
说点现实的。我不知道多少90后现在在担心房子的问题,作为一个90年代中期诞生的标准90后,虽然身边的大部分人还在为找工作、转行这类事情发愁,但那波最先结婚或者准备结婚的同学已经开始为房子的事情发愁了。
就拿我身边最普通的例子来看。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在毕业后一年的时间里,和男友结束了五年的恋爱期,开始步入婚姻。两个人结婚买房子,首付两边家长一边拿一半,月供小两口自己还。
两个人住在三线城市里,做着稳定的工作,拿着稳定的收入。他们时常开玩笑说自己很佛,佛得无欲无求。
但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结婚之前,女孩其实有很多追求:她每天做着中学老师的工作,可是心里并不快乐。那个日复一日重复的环境让她觉得压抑得透不过起来,想着自己未来的几十年人生全部都是这样的生活,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喜欢做设计,就算只是按照甲方的要求一遍一遍改稿也好,她喜欢自己低着头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任务,而不是为了孩子,每天都要抛弃自己的淑女形象拼命地大呼小叫。
可她最终还是妥协了。她说,男方家长希望她能在适龄期好好生个孩子。
她对我说,好现实啊,他们跟我这么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现实啊。
然后就开始了佛系生活。
你说她佛吗?
她很佛啊,她做着稳定的工作,每天得过且过。就算因为学生生了一肚子的气,转过头就开始默念,算了算了,四大皆空。
可我们都知道,本来的那个她不是这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理想与现实,向谁屈服?
上面那个女孩子,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最早向现实屈服的一批人。
可是,我们更多的人还在其间摇摆。
在大城市小隔间里拼命加班的人有时会端着咖啡想,要么还是算了,回家找个作息正常的工作,也许还是活着要紧。
在研究室连续做了几个月试验毫无进展的研究生有时会想,干tm的科研,劳资还是周末抽时间投个简历吧。
在这个就业寒冬期,经历了在无数企业门槛上碰了一鼻子灰的人,有时会绝望地把自己的简历撕掉。或许,还是听父母的,考个公务员比较实际一点。
我们不是那么佛的,如果可以,我们也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
可大部分时候,我们做不到啊……
我们很想蹦个迪,可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坐禅。
我们最终都成为了佛系青年。
或许,究其根本,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不够自由的。
或者说,没有人足够自由。
我们都看得很明白,都活得很不明白。
丨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