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完成了情绪图库的文案第一稿。
所谓的文案,就是我要给每一个情绪表情配上一首小诗。这不是我第一次写诗,但一下子要写42个,又是针对特定的画面,确实有点不容易。这个不容易在于,我自己一定要喜欢。
回想一个多月前,我开始把自己关在家里,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开始准备我的书,当时的我只是想要为自己的46年的生命再创造一次心安理得的蜕变。
之所以用蜕变来形容,就是打破当时已有的循环和秩序,尝试一些新的不同,我当时的心境是“好奇”吧!我想看看,如果我给自己留出一段足够安静、专注的时间,又不是去做我所熟悉的事情,会发生些什么。
说句实话,我并没按照原定的计划老老实实的写书,我发现一我对于内容的要求,两个月的时间是拿不到我想要创造的结果的。我变得很现实,两个月后,我要用这两个月的产品来开发一个新的课程,于是,我允许自己改成了画情绪图库,把这个当成我新课程的课件。这个想法让我发现我不再卡在原有计划的执着之中,而是学会了变通。
这让我收获到,人如果愿意面对现实,会变得灵动。
关于安静
这些日子,我说话很少。除了和同学做同才督导,或者开必要的会议,陪我说话的就是我家的狗狗大白。
这样的安静的日子本以为会轻松、愉悦,但实际上,充满了内在的消耗和大战。
早上,原定的计划是6点起床,但如果睁眼已经到了7点钟,那个努力的我就会出现,来责备我自己,“看,白白的浪费了一个小时的光阴!”
还有,就是那个想要玩、想要娱乐的自己,“老婆孩子不在家,你完全可以放松一下,去想去的地方玩一玩!“
还有,就是那个为了9月份开课招生焦虑的自己,”如果完不成当下的工作,你该怎么开始你的下半年的工作?”
安静,并非死气沉沉,更是光怪陆离,虚无缥缈的动荡。这一切,只有自己去选择和决定,究竟听谁的,按照哪个声音去做次啊符合我的最佳利益。
比如画插图,每天计划画5张,但有时候就只能画2张,怎么办?没人监督我,没人知道我的计划,那个攻击我的人只会是我自己。
当攻击的声音出现:“看,今天没有完成!”
此时,会有一个慈悲的声音出现:“哦,你今天的身体已经很疲惫了,花了两张已经不错了!至少又往自己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有了这个声音的出现,我会好受些,但还没有心安理得的允许自己做不完、做不到。
但很妙的是,我记得,每次画完之后,把已经完成的插图平摊在床上,我高高的坐在靠背椅上俯视它们,都会有那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因为,这一大片、不断扩大的表情图,其实在心中已经埋藏了很久,终于有机会把这些内心的画面呈现出来了,这感觉,就好像是“梦想”的实现吧。
我发现,当我把焦点放在数字上,我会离开当下的过程和体验,当我把焦点放在画面本身,画画的过程本身,我人虽是动的,但心是安静的,我知道,这就叫做享受过程。
前几天,我的后现代叙事的一位伙伴分享她学习拉二胡的经历,老师要她去体验那个线与线之间的共鸣,她说,一次,当她在拉琴的过程中,把手指从一根弦移到另外一根弦的时候,她体验到了,从声音里可以听出来她好开心。这就是享受吧。
如果享受过程是放下结果,放下数字,那我想,其实数字和结果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我如何该在结果、数字、享受过程之间求得平衡,或者说既有坚持、又要灵动呢?
这是一个非常艺术、且非常理性的问题。
一次和一位画家聊天时,他说,他画画的时候,全是内在的大战,各种选择,究竟选哪一个,痛苦的要死。这部分,跟我当下的创作是一样的。
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好奇一下,究竟他依据什么来做出选择的。
对于我来说,结果和数字是我生命生存的依赖,是我的吃穿,我必须要面对。而且,没有结果,我的家庭压力也会让我无法过上风花雪月的生活。
但专注于过程,去享受绘画、诗歌、文字带给我的快感又是我灵魂的需求,没了它们,我的结果和数字就变得单薄、无力,没有支撑。
有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吗?好像不全是,“莫问”好难,因为每天都会问。
我想,借用行动与反思的方式来协助自己。
基于有一个大的目标——未来可以有办税的收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课程;
创造一个可以细分的小目标——完成情绪图库——卡牌——挂图——游戏——绘本......
然后,检视这些目标需要哪些资源是我具备的,哪些是我喜欢的,就发挥我的这部分,此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然后,也需要留意整合新的资源进来,承认自己个人的局限性,尝试与不同的人合作。
基于现在的发现,我可以落实到行动上的是:
1、重新整理我的大目标半年、一年、三年、五年,细分我的小目标,精确到天;
2、每天晚上复盘,检视自己是否行进在小目标与大目标的方向上,在行走的过程中,哪些是我享受的,喜欢的,哪些是我抗拒的,不喜欢的,困难的。
3、喜欢的就继续做,不喜欢的就选择新的资源协助我完成,或者调整目标。
行动就是“动”,那么“反思”就是给自己一个静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