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和亲”政策,顺便讲到了一种现实世界里的行动机制,叫“涟漪效应”:投放一个小小的变量,带动一个局部变化,再用这个变化去影响一个更大的局部,为实现最终目的,不断积累条件。
请注意,这是行动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重大区别。在思想的世界里,我们往往用的是因果律,一个什么样原因,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而在行动的世界里,如果你有一个非常高远的目的,那直接的因果非常罕见,往往都是一个行动引发一个后果,然后在上面叠加下一步的行动,不断尝试着向目标接近。
就像苏格兰的一首民谣说的,“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一个政治动作做出来了,往往不是直接奔着结果去的,它是先奔着一个局部目标去,放出一个政治信号,然后看看周边的反应,再做下一步的动作。
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涟漪效应,对我们今天的日常行动,也有意义。很多人在抱怨:懂了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用“因果链条”来理解道理和成就之间的关系了。这世上恐怕没有那么漫长的因果:做了一件事,所以就能过好这一生?谁也保证不了。
但是现实世界里,确实到处都有涟漪效应。读了一本书,懂了一个道理,掌握一个技能,善待一个陌生人,做一件体面的事,所有这些都只能优化人生的一个局部。它像一个投进池塘的石头,荡起一点涟漪,然后等待机缘,再去推动下一个涟漪。但是,他们心里清楚:在涟漪效应的现实世界里,哪有什么特效药和必杀技?不过就是一个信号接一个信号地集聚力量,一个行动接一个行动地接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