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第三章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意外发现了知己——一个“纯正”的“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塞内加。
几个月前我把微信的个性签名改成了“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我的奋斗和追求目标。“悲观主义”,是指对人生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甚至可以说,期望越低越好,这样我们活得更平和,面对不顺也会更为坦然。比如之前老王说的,“人生本就充满痛苦”,比如我之前琢磨出来的,“孤独终老就是我的起点”,在这样看似充满悲观色彩的世界,“痛”可以被简化成“疼”,“小确幸”得以被充分体验而上升到“幸福”、“幸运”的高度。
而很“巧”的是(原谅我一时的得意忘形),塞内加也是这样想的,他的思考更加全面且深刻——只需要读读那句话就知道了,“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他的眼界更为开阔,把目光从个人的“部分生活”转移到人类整体的“全部人生”,指明了大多数痛苦完全没有特殊性,简直就是人类难以回避的“命运”。借用周国平的解读(我为自己的文笔无法精确表达自己所想表示抱歉和羞愧),这其实是“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有了这般深刻的见解,痛苦也就不那么“痛”了,我们也就没有吵吵嚷嚷、哭哭啼啼的“失态”了。
以前的我之所以渴望这样的状态,是因为人生无处不在的痛苦和爱恋之艰难逼着我去寻找一处充满宁静的“避难所”。但现在,我不想用“逃避”、“避难”的姿态,我要用“追求”的姿态。
但这样的“悲观主义”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让人就此一蹶不振。对于这个问题,我前面的“乐观”二字可以解决——它意味着,尽管人生如此“惨淡”,我依然不放弃所谓的主观能动性,依然像个蹦蹦跳跳还以为自己“天天向上”的“泼猴”。而在读了塞内加之后,我再补充一点——没有智慧支撑的“看透”不会走向深刻,只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消极。只有凭借理性和智慧,我们才能区别不可违抗的“命运”和可改变的现实,做到面对前者的时候心甘情愿而不是怨恨满怀地接受,面对后者的时候积极作为而不是逆来顺受地放弃。
以上,是我对“乐观的悲观主义”如此心向往之的原因,以前这一想法只是盘旋在脑海中,今天借着读塞内加这一良机,把它记录下来。想看看要到多久之后,我能平和地告诉自己:我已经很接近这个状态了。
对于这一观念,塞内加分析得很全面,作者将其归纳总结,汇集出了一本“挫折词典”,来为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们指点迷津。我简单梳理一下——
塞内加认为挫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观愿望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人感到愤怒,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对生活持有一种过分乐观的态度,对此我们要调整期望值;人感到震惊,是因为把完全可能发生的事情错当意外事故,对此我们应该时刻心存灾难的可能性;人感到不公正,是因为原本就坚信世界是公正的,善者有善报、坏人被惩罚,对此我们要正视和接受世界的残缺;人感到焦虑,是因为逃避、不去想最坏的结果,对此我们干脆直接考虑最坏的结果,然后惊奇地发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嘛;人感到被嘲弄,是因为把错误的解释强加给一切事物,对此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
掌握了塞内加这些思想的核心,我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们的痛苦感——这简直就是人类的佳音啊。
遇见知己真是不易——隔着时空和塞内加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