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学期的几次写作过程,有文思喷涌、下笔如神的时刻,也有万般无奈、苦思不得的时刻。总结一下这两种时刻各自有什么特点吧:
先来说说让我行文特别顺畅的点在哪里。
一是写作地点。离开家、周围没有熟悉的人,对我来说是绝佳的写作地点。有三次是出差在外完成的,有两次是一个人在办公室完成的(写此文的当下,正是一个人在办公室,哈哈)。一个人没什么干扰的时候,灵感比较容易冒出来,不需要特别的构思,顺着往下写就好了。
二是写作题材。跟自己有关的题材,特别容易有灵感,这也应了林明进老师所说的“最理想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刻骨铭心的经历”。
三是触动的点。有两次写作过程特别有意思,一坐下来准备写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就浮现出一些画面,基本上看着这些画面,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很神奇的是,这两次写出来的都是诗歌,难道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暂时还没想明白。
再来讲讲让我卡壳厉害、感觉痛苦的那两次写作过程。一次是写对网络暴力的观点和看法,还有一次是根据采访材料写成人物故事。
回忆这两次为什么会卡壳,一方面是题材与“我”无关。毕业离开学校后,已经很少有机会写与自己没太多关联的文章了,无论是在以前公司写的营销方案、产品说明,还是现在写的教案、带给孩子的故事等等,虽然不完全是我自己的生命历程或生活经历,但也还是与日常工作有关。而这两次的题目却是与这些都没有关联,平时在这方面也没太多思考,所以写的时候仍然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很难有真情实感在里面。
另一方面,我在这两次的写作前,都多少有些期许,设想过写出来是怎样怎样的。但恰恰是这些期许,让我被束缚了,思路很难打开,最后都是草草收尾,完成作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