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职业运动员即将参加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时,虽然训练准备很充分,但越临近比赛,他内心就越复杂纷乱,对比赛胜利的渴望,对突破成绩的畅想,对打败劲敌的设想,对失败的恐惧,对意外的担忧,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令他食而无味,夜不能寐。
有一天训练成绩稍有些不理想,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一整年的训练方向都错了,于是,忍不住沮丧失落。
这就是心动了。如果能保持心不动,把躁动的欲念、思虑都沉淀下去,不让它们影响到自己,那么内心自然变得洞明清澈,人才能做到中正地看待事情,顺应自然,反而发挥得更好。
心不动,则内定。安定的内心通透如水晶,具有剔透纯粹的智慧,可以把万事万物照得明白,同时又坚强稳定,不被外物所扰,成事的几率会更高。
02
心不动,则外收
《王阳明年谱》里有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修身养性,是通过向内索求而获得满足,并非向外在的事物求得答案。
阳明先生因得罪权臣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那个地方几乎处于史前状态,不但发展落后,而且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原始森林遮云蔽日,猛兽毒蛇时常出没。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般人或者心情崩溃,行为疯癫,或者郁郁寡欢,染上恶疾,最终病死。而阳明先生保持“心不动”,坚持修心,以圣人言行指导自己的言行,以圣人心境调整自己的心境,在不断反思和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创立心学理论。
阳明先生从心理绝境中,一步步走出来,而他高阶的品格修养和深度的人格魅力,也通过言传身教传递出去,影响或教化着周围人。比方说在龙场,阳明先生不但收当地人为徒,教授他的心学理论,还教当地人读书、耕种,带动当地人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遭遇了诬陷毁谤,不但声誉受损,生活、工作方面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时,如果去争辩、抗议、甚至谩骂,仿佛只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坏情绪里,倒不如把心安定下来,不动那些负面情绪,也不动为自己辩白的欲望。
《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人的内在品格,总是呈现在外在言行上,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与在大庭广众之下都一样谨言慎行。面对谣言诬陷等等伤害,反驳、辩论、争执都不如以高尚的品格和自律的言行来无声地证明一切。
心不动,则外收。只有心不动,才能稳定自若地专注修心,不受负面情绪牵引做出有违天地道义的事情。
无论身处什么逆境,遭到多少打击迫害,都能从内心找到答案,在自身做出调整与改变。顺利完成每一次的自我蜕变,令自身言行更接近圣人言行,令自身心态更接近圣人心态。
心不动的人,往往言语有度,克己慎行,周身散发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自然能感化他人,并使其真心信服和追随。正所谓“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能收服人心,人心是成就事业的最好助力。
03
心不动,则无畏
阳明先生在一首诗里写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说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定盘针作为支点,这个定盘针就是“心”,解决问题的根源就在此“心”。
在被贬斥到龙场之前,阳明先生遇见在江西南昌铁柱宫结识的一位道士。因此前经历了太多打击和挫败,阳明先生将心里的郁结都说给道士听。
听罢,道士为他卜了一卦,说:“光明消退,黑暗降临,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大意是:处境艰难,收敛光芒,守好内心光明,那么,便能在“心火”照耀下,突破逆境的包围。
正是道士的这句指引启发了阳明先生,在艰苦的环境里,他通过身体力行的修炼不断突破自我思想境界,悟出了心学理论。
在心学理论的指引下,阳明先生的人生迎来了转机,他向众人教授心学理论,还将自己的哲思播撒到其他地方,广受民众的支持。
不但如此,在后来人生转运阶段里,他还“知行合一”地将心学理论带到了官场里与奸佞小人刘瑾、江彬交锋,带到了围剿叛逆宁王的战场上。“心不动”的阳明先生,内心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令他百毒不侵,履渡难关。
当身处困境中,“心不动”才能把能量最大极限地保存在自我内部,使内心静止而力量凝聚,从而更好地自省内观再向外明察。换句话说,“知己知彼”才能冷静无惧地面对现状,并制定出正确的决断再“随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