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自律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可以超过智商高的孩子。
可在实际生活中,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太少了。究其原因,还是家长代替包办太多,家长太“勤快”了。
家长包办代替,除了溺爱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想空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真的能优秀吗?我们发现,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数是既成绩好,生活能力又很强。
因为一个事事被父母包办代替的孩子,他在生活上没有主动权,在学习上他同样不会主动。他会想:既然我的房间你可以整理,我的衣食住行你都可以帮忙,那为什么学习不可以?有的孩子一定要父母陪在旁边,他才会做作业。父母一走开,他就无法静下心来,一下发发呆,一下玩玩文具,只想等着父母来帮忙。
这样的孩子,别说是自律,就连他律都很难。
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没有责任心,其实就是因为家长事事代劳,让孩子失去了界限感,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范围。
所以对家长来说,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才是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
培养孩子自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下面两张清单,可以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1.想做清单
想做清单是列出孩子出于自己的意愿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父母想要他做的事情。只有孩子拥有自主权,才可能培养他的责任感。
比如:晚上九点上床睡觉,每天练两个小时的钢琴,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事情。
当孩子列出想做清单后,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孩子,合理计划,适当增加这个清单的内容,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比如:孩子想养一盆花,那他就要负责给花浇水,还有一些必要的管理等等;
孩子想养一只宠物狗,那他就要给狗狗洗澡、喂食、遛狗;
孩子想要自己支配零花钱,那他就要做支出计划等。
通过这张清单的实施,孩子体验到了成就感和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责任感也就不知不觉带动起来了。
2.责任清单
责任清单就是把与孩子自身相关,且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列出来。
比如整理房间,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买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衣服,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型,睡觉前整理好书包和学习用品,决定发展哪个体育项目,自己决定如何使用零花钱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只有在自由和信任的前提下,孩子的自律能力才能一点点培养起来。
在孩子实施责任清单时,如孩子来向家长寻求帮助,家长应该要孩子说明:为什么需要帮忙?需要父母做哪些具体的事情?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父母可以帮忙,但父母不能起主导作用。
还有,在运用责任清单的时候,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承担自然后果,但家长不能因为这个后果去打击、嘲讽、威胁、指责孩子。
2.家长不要把孩子的责任又变成自己的责任,要学会“偷懒”。
3.当孩子来寻求帮忙时,父母不能说“我不管,这不是你的事情吗?”,而应该按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和引导。
4.没有内驱力,所有的规矩都是强迫。从孩子的内在动力出发,引导孩子独立自主。
孩子能不能有责任心?能不能学会管理自己?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父母要学会放手,慢慢地放权,信任孩子,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尝试。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且体会到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这种成就感就能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