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有一首诗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诚然,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具有群居的属性,无论多么孤僻,都需要与他人相连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这也正如《海上书店》所说的,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
所以,作为社会人,不但要弄清楚自己是谁,还要知道如何和他人建立关系,思考的维度也要从“我”,变成“我们”。虽然每个人都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却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者。一个人只有跟一群人在一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像一条鱼,如果不放在一群鱼中间,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特点,或者是崇高的理想,或者是自私的基因,都是需要在和他人相处的环境下,才会变得有意义,否则就是一纸空谈。对此,心理学大师费尔本恩一针见血地指出:与人建立关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能。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与他人产生关系、进行互动、建立联结。但是,在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环境和遭遇,让人难以跨越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在人际交往中,总会存在一些“内向者”或者存在心里障碍的人,以及在“我们”中间迷失自我的人。这些对能够影响外在行为、感受和思考内生动力的分析研究,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所发展出来的“心理动力学”,也被称为精神分析。
对于心理学中的这些朴素观点,现在是人尽皆知。但是,大多数人依然停留在知道但做不到的状态。怎样才能找出“我”与“我们”之间的障碍,营造良好的“我们”关系,并不迷失自己?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许皓宜,在继《与父母和解》后撰写的《在关系中成长》书中,通过对心理动力学概念的解析,帮助读者打通“我”与“我们”之间的阻碍,走向“找伴、作伴、相伴”的旅程。
许皓宜认为,寻找真挚的亲密关系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寻找外在对象来满足内在基本需要的过程。当我们越能与人产生联结,就越能对自己的过去情结有所认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觉察这些感受,重新审视这种情节,从而跳出自我的怪圈,突破对自我的认知。人生有人相伴,是与自己为伴的基础。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以往经历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也就是那些曾经萦绕在心的“鬼影”,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回自我,找到“我们”。这个“我们”就是你自己,你最美好的“我们”。
当你一旦与他人建立联结并持续下去,你就会发生一些变化。由于潜意识的亲密接触,会引导“我们”共享许多价值、态度和行为。而“我们”会创造一种具有涵容特质的关系,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允许对方内在的真实不断浮现。不论是什么样的面向。长久之后,就会引导“我们”心灵深处都产生共同向往的内容。比如说,如果你们内在都有对艺术和美的渴望,就会激发和扩大彼此的创意;如果你们内在都有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则会激发和扩大彼此认知层面的理解。你们会一方面享受和对方在一起,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一个人而感到自由。心理学家称这种境界为“能在别人面前忘我,却不因此而失去自我”,也就是与人为伴时,还能与自己为伴的能力。因此,许皓宜指出,因为陪伴,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独处,也正是因为依赖,我们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独立。
对于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许皓宜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学建议,对于正处在人生“上半场”的人来说,要学会接触到自己的本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并根据求知的渴望而行动,主动寻求更多的联结;而对于处在人生“下半场”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能够可以分清什么是现实、梦想和理想,而不要再受制于对别人的感受,逐渐将注意力返回自己身上,找到合适的依靠,守住这些依靠,加固这些联结。
《在关系中成长》书中大量引用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的知识,让本书的内涵和实质更加理性,更具有说服力。在这些轻松的文字里,我们能够体会到心理学大师的敦敦教诲,还能感受到许皓宜春风化雨的解读,帮助读者读懂自己,读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