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是我国鞍山钢铁公司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总结出来的一套企业管理基本经验。
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鞍钢的管理经验,这种经验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就是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方面人员相结合。鞍钢的管理经验是让广大职工参加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彻底打破了马钢的“一长制”,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管理。(马钢模式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的管理模式,它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始建于1929年,1933年开始生产钢和钢材)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提出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把这些原则称为“鞍钢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际上,鞍钢的经验就是让鞍钢成为所有鞍钢人的鞍钢,不是厂长一个人的鞍钢,每个鞍钢人都可以将鞍钢视为自己的家,既然鞍钢是自己的家,谁不愿意为自己的家做贡献呢?又有谁会偷偷摸摸地盗窃鞍钢的财产呢?干好了人人光荣,干差了人人受辱,只要认同了鞍钢代表了他们共同的利益,我就是鞍钢的主人,怎么不会爆发创造力呢?
军事三大民主:1927年9、10月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宣布实行军内民主制度,规定官兵待遇平等,经济公开,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团以下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参加部队管理。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后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成为以下三大内容:①政治民主。官兵政治上一律平等,只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军人都享有公民权利和规定的基本政治权利。主要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建设,参与军队管理;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违法乱纪行为;反映士兵和学员对军官的意见和要求,协助解决官兵之间的矛盾;对从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军官,士官选取和晋级,优秀士兵考学和保送入学,选拔培养技术兵,提升班长、副班长,毕业学员分配进行推荐;对官兵立功受奖进行评议;依照法律提出控告和申诉。上级尊重和保护下级的民主权利,重视和听取官兵的合理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官兵打击报复。②经济民主。官兵有权管理、监督经济生活,通过军人委员会了解和反映官兵对伙食及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的意见,研究改善的办法;实行经济公开,维护财经纪律,监督经费开支,定期检查公布连队账目,防止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和侵占群众利益。③军事民主。发动官兵积极参加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完成任务献计献策;战时发动官兵开展军事民主,研究战术技术,开展战评活动。
历史总是惊人的像似,从军事管理到企业管理,从1927年的井冈山的最早提出军事民主的雏形到1960年鞍钢宪法的制定推广,近三十年的岁月变迁,但是却还能看到其中蕴含的一脉相称。把两者放到一起一看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轮廓,这就是民主和平等。要从根子上追溯,事实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的军事民主化。这里面的思想萌芽,其实就是井冈山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军事三大民主。其实从红军时期开始,企业的建设和管理、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其思想的根源,就跟毛泽东军事建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在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中,其根源的出发点,就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只不过是通过党的领导来明确其性质,所以人民军队始终坚持着“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是区别于旧式国民党性质的“军队私有”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在敌军不勇敢,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而这些军事建军的思想,几乎完全被继承到了根据地时代的企业管理中,红军的三大民主也在根据地企业中落地生根,在企业里体现出的内容有这样几点:
1,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有权利派代表参加企业的管理;
2,对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工资福利、劳保待遇等,职工有一定的决定权;
3,对生产计划和产品质量,职工有权利提出建议和批评。
这些原则形式自然同建军原则不同,但是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军队的官兵平等、军事民主、经济公开等。总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军队也好,企业也好,那都不是谁一个人的,那是大家伙儿的,是人民群众的,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有权利参与进来。在军队里,是用党指挥枪,民主集中制的办法来解决,在企业里也是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叫“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我们上面讲了那么多建设人民军队的事情,其实放到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里,就会发现,鞍钢宪法的思想精髓,跟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精髓是一脉相承的,那都不能说是模仿了,简直可以说是一模一样。这种精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在这个基础之上,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解决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干部领导、技术人员、工人的三结合(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才有了根本保障。否则就像国民党军队那样,如果是建立在私有的基础上,士兵是拉夫和雇佣而来的,你指望他给你好好打仗是不可能的,用当时国军士兵的话说:“你给老子多少钱,老子就给你打多少仗。”这话一听,跟今天的摸鱼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反,有了工人参加管理的基础,那么干部参加劳动、以及领导、技术人员、工人的三结合也同样有了保障,因为大家的关系平等了。而“鞍钢宪法”要得到根本落实和保障的基础,也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工人必须有参加管理工厂和各种事宜的权利,否则也就谈不上依靠工人阶级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国有企业,跟五六十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国营企业是有很大不同的。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部分国有企业,是在市场化浪潮下,经历了被倒卖资产、被私有化意识占领、工人失去管理权、干部脱离工人以后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事实上根本不能代表鞍钢宪法性质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社会主义企业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及资本主义企业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一切旧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依靠压迫方法来强制工人劳动,是使工人成为机器单纯的附属品,这样必然逐渐增加工人对生产劳动的厌恶,而社会主义企业则必须培养工人群众的主人公意识,激发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原来被机器操控的奴隶转变成管理机器的自觉劳动者。”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的一些企业管理都借鉴了我们当年的鞍钢宪法,曾任鞍钢原经理的马宾在后来的一次座谈会上就说:”我们自己也发现了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政治挂帅好久不讲了,实际上办企业不讲政治不行,至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两参一改三结合,现代企业就应该这么搞,对于鞍钢宪法,人家一直在研究,我们自己倒是给丢掉了。”虽然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将“鞍钢宪法”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内容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但从八二年后我们就在没人提及鞍钢宪法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们的国企变成了今天工人没有发言权知情权的国企了。
工人不是机器人,而是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智慧的勤劳的人民,他们不渴求大富大贵,只期望能够用自己的双生改善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是可爱的人。《鞍钢宪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过于提高了他们的地位,而打压了干部、技术人员的地位,但是无意中也形成了一种团队合作的雏形。我想,那时他也根本预想不到现在的科技革命,知识时代的力量。最后日本人和美国人都如获至宝的把鞍钢宪法学了过去,日本那时候大企业把工人参与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相结合当成企业管理哲学来全力以赴推行,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当成企业管理哲学来全力以赴推行,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团队合作,从而达到高效制造的目的。对鞍钢宪法,美国麻省理工的教授都讲毛泽东的注意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也讲日本的质量控制圈,实际上是借鉴了鞍钢宪法!我们现在的华为公司的华为基本法企税就是抄了鞍钢宪法的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