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优秀的投资人既要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又要能够听到那来自遥远的未来的声音。
消费升级最近几年很火,并且还会将继续火下去。
优正创投关注消费升级的精酿啤酒领域已经有些时间,最近也在继续和行业的优秀项目进行沟通和互动。越是在一个领域深入,越能发现涌动在这个垂直细分领域的活力。
中国的啤酒企业经过多年的合并兼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巨头垄断格局。然而,这种局面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在精酿啤酒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情形下,开始慢慢瓦解。
工业啤酒在中国发展的几十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对健康是前所未有的重视,中产阶层开始追求产品的品质而不是仅有品牌知名度就可以。
作为啤酒行业的精酿啤酒以其小而美的角色开始慢慢赢得了大众的认可。
什么是精酿啤酒?
百威,青岛,哈尔滨,雪花啤酒、银子弹、米勒啤酒...都是一个鸟味的!我个人的看法,他们连啤酒都算不上——这是出版《喝自己酿的啤酒》的高大师高岩的一句话,代表着精酿啤酒界对工业啤酒的看法。
精酿啤酒只使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进行酿造,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工业啤酒除了添加剂,同时为了量产用谷物淀粉来代替麦芽,是精酿界人士一直所诟病的。精酿啤酒啤酒花、酵母、麦芽的种类丰富,同时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酿造:颜色各异,口味丰富,精酿啤酒是口味醇厚、唇齿留香、富有文化特色的啤酒。
我用下表来表达我对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的看法:
有时候追求一种产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所以精酿啤酒不仅是一个消费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现象。这些对于精酿啤酒的市场推广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精酿啤酒的发展和市场空间
中国精酿啤酒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批有意识的精酿啤酒企业。2008年,在上海成立了境内第一批精酿啤酒屋。2010年之后,北京和上海陆续出现一批啤酒屋。进入2013年之后,北京再增加一批大型精酿啤酒屋。各地精酿啤酒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目前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主要城市。
自2012年起,国内陆续出现以精酿啤酒为主题的啤酒节、大奖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 起于2011年的上海啤酒周、上海精酿啤酒节、北京精酿啤酒节,2012年的“大师杯”全国家酿大奖赛、上海老码头啤酒节,2013年的南京中国精酿啤酒节、北京特殊啤好者啤酒节、中国精酿啤酒高峰论坛等全国性交流活动开始不断的涌现。
精酿啤酒行业的先行者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来打造和传播精酿啤酒文化。
资本是逐利的,只有一个丰厚的市场空间才能吸引资本出钱出力,前赴后继。
从整个啤酒行业来看,最近几年都是连续下滑的趋势。2014年啤酒产量下滑了0.9%,2015年下降比例为4.6%,在此之前国内啤酒行业保持了连续24年的增长。直到2016年8月,啤酒产销量才出现了4.1%的增长,结束了连续20多个月的下滑周期。
在主流啤酒市场呈持续萎靡态势下滑的同时,进口精酿啤酒却是持续增长的。从2011年到2015年,连续4年几乎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4年累计增长了740%。
啤酒行业逐渐以质变取代量变,正朝向差异化创新阶段发展。在过去几年,全球精酿啤酒保持着极为迅猛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美国。根据美国酿酒业协会统计,2015年北美地区精酿啤酒商达到了4483家。全球范围内的精酿啤酒商已超过1万家,其中86%都分布在北美地区和欧洲。
中国虽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啤酒消费大国,但国内市场主要被淡啤酒所主导,啤酒价格低廉、同质化严重,很难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香味、口感等个性化需求。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商业性的精酿啤酒屋和酒吧纷纷出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精酿啤酒。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消费品领域很多时候都是在走美国的老路。所以可以通过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来判断中国精酿啤酒产业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90年代,精酿啤酒开始在美国兴起,当时工业化啤酒市场也是被几大啤酒集团垄断,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从当时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14%-15%。 2015年9月,美国的酿酒厂数量超越4000家,其中精酿啤酒厂超过3400家。
再看国内,目前做精酿啤酒的作坊(包括个人)和企业加起来估计有3000-5000家,并且大部分都是小作坊或小企业。即使加上国内大型啤酒企业的产量,精酿啤酒的总产量也仅为整个啤酒销售额的2.5%左右。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市场需求的增加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资本热情的来源。
同时,今天的中国和90年代的美国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太多的领域,发展速度都是跨越式的。当前中国的人才储备和制造技术积累已经和当时的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各类投资机构的涌现以及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互联网传播模式的高度发达,都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精酿啤酒市场扩张速度一定会远远快过美国。
精酿啤酒与大型工业啤酒企业
中国目前啤酒市场有着较高的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形成了四大巨头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四家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精酿啤酒除了培育新的年轻用户,更多的是要和这些老牌巨头抢占市场。要打破旧的秩序必须得到数量众多的消费者的支持。
精酿啤酒文化提倡的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玩法,这在传统大型工业啤酒企业那里看起来好像完全是灾难:只会带来销量的下降和成本的上升。所以,当前大部分工业啤酒企业还是持观望态度。
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传统啤酒企业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要么用偷换概念的做法来应对精酿啤酒对其市场的蚕食,比如:通过生产一款不含谷物原料的啤酒,打上精酿啤酒的名字大力的宣传投放,尽管生产流程仍然是原来的工业化流程。
要么直接采取摘桃子的做法:直接收购做的不错的小型精酿啤酒企业。在教育市场和培育用户上,让中小创业者往前冲,先烈的抛弃,先驱者拿下。
为了防止大型工业化啤酒企业对精酿啤酒市场的垄断,美国1500家小型精酿啤酒企业组成了一个联盟,联合对抗大型工业化啤酒企业。他们自己在联盟里面制定了相关标准,目的是保证啤酒品质而不是一味地去逐利,真正用匠人精神去做好这个产业。
而我们的很多行业,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很多时候都是大企业集团的利益代言人,中国又不鼓励各种小型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成立,这种环境下,只有行业的先行者们努力用实干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