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便宜百个爱,老百姓过日子不容易,所以很多人有贪便宜习惯,用如今时髦的话说就是价格敏感型用户(发明这个词汇的神人请接受收我的膝盖,广大屌丝也有高大上代名词),保险这玩意说老实话,很多人觉得他可有可无,毕竟不像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是必须的,当然专家们会说大家保险意识薄弱,这是事实也是现状,但是我们不能坐等大家保险意识加强,从另一个方面想,如果保险能够便宜到大家对其价格不再敏感,就像在菜场买小菜,超市买瓶水,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乐意接受的,毕竟花不了多少钱,还能买一份保障。可是保险公司就苦逼了,渠道成本理赔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保险公司更愿意接受那些客单价高的产品,那如何解决广大屌丝的需求和保险公司痛点呢?
互联网思维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互联网公司往往都是通过找刚需,痛点和高频来解决用户的需求,那么保险也一样,我相信保险是刚需,他有很多痛点,我们首先要解决用户的痛点(不是保险公司,而是保险消费者),假如说保险产品价格贵是痛点,那么我们看看保险产品价格组成,通常情况下保险产品的价格 = 纯风险保费 + 附加费用 + 利润,附加费用包括渠道费用(这个比例相当高,往往占总保费的20%~40%),税费等,附加费这一块由于互联网的介入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是风险保费这一块往往受制于保险公司内部风控能力,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保险产品,可以发现很多保险产品过度打包严重,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说,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保险计划(其实我个人觉得是为了提高客单价),我的大脑一下冒出好多问题:用户真的需要一次性买这多保障吗?这些保障打包在一起合理吗?哪些不合理保障是在捆绑销售?对于很多非专业用户来说,要理解一大堆专有名词太困难了,那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来售卖这些产品呢?把他们拆开来卖,基本产品提供核心保障,附加产品提供额外服务,通过推送风险警示售卖附加产品,这样总价便宜了,个性化服务也出来了,只有广大屌丝也能消费保险,保险业的春天才能到来,互联网生态下的保险需要碎片化,让保险产品在一个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下落地,才能让用户真正的感受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