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有了娃,育儿书也看了不少,但看来看去总觉得似曾相识,读育儿书的热情慢慢有所下降。而实际和娃相处的过程中,总会有鸡飞狗跳的时候,那些曾经自认为已经烂熟于心的育儿理念似乎都不太起作用。是育儿理念有问题吗?当然不是,我反思自己,造成这种理论和行动之间断层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实操性强的育儿指导,所以,本周开始,我开启了自己的《P.E.T父母效能训练》之旅,没想到,一读就欲罢不能,很多不做读书笔记的我,在书中的空白处写写画画,思考同样情境下我的反应,而曾经在脑子揉成乱麻的育儿理论也逐步清晰了起来……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学习“接纳”孩子,但这种“接纳”必须是真实的。所谓真实,就是孩子总会有些行为我们可以接纳,可以不接纳,而且这种接纳也随着父母自身情绪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对于同一个孩子的同样行为,爸爸妈妈的接纳度也可以有所不同,没必要达成绝对的战线统一。这么看来,是不是觉得“真实的接纳”不是很难?不过,学会真实的接纳只是P.E.T的第一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孩子可接纳行为的范围,缩小孩子不可接纳行为的范围,而最终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这其中的要诀就是区分问题的归属,弄清楚到底是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谁拥有问题,就由谁来解决。
在孩子可接纳的行为中,除了一部分我们心心向往的融洽亲子时光之外,可能大部分都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说这时候是孩子拥有问题,按照P.E.T的理论,这时候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但在实际的亲子交流中,我们往往是越俎代庖,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恶化。
当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积极”“倾听”。有时候可能只要“倾听”就可以,用一种不干涉,沉默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接纳就好,不过,更多时候,需要在倾听之前加上一个形容词,那就是“积极”。何为“积极”,就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接纳,而这种语言不能是简单的对孩子语言的重复,而是要倾听到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并积极反馈给孩子,并从孩子听到反馈的反应分辨你的反馈是否让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被理解。而被接纳和被理解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逐渐从情绪的包围中突围出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有些问题不是孩子可以解决的,但也能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而不至于使他深陷在情绪中不能自拔。
回想起这周我带娃去社区医院体检,因为要扎指血,之前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小家伙在扎针的时候真的一声不吭,但随后我要去上班,她死活不让我走,这在之前是很少出现的情况,我感觉到她可能是扎针时候还是觉得疼,觉得委屈,所以就问她,你是不是觉得疼,觉得委屈,所以不想妈妈走啊?(其实,我是不是无形中运用了积极倾听的技巧?)果然,嚎啕大哭的她有那么一瞬间止住了哭泣,拼命点点头,不过这之后,我又急于运用了安慰的方法,说我晚上下班后再和她玩,没想到她又开始大哭,怎么也劝不好(这时候,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试图安慰),之后,我就拽着她的手将她们送回家,(这中间虽然没再提及我要上班这个事情,但拽手这个动作应该是让她感觉到了我的接纳吧)等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接受我去上班这个事情了,开开心心的和我挥手再见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无形之中运用了P.E.T,也犯了P.E.T中常见的错误,不同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我觉得今后在和我娃的沟通方面似乎有了章法可循。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