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与家人沟通出现严重问题、婚姻亮起红灯时找到这本书的。刚读一半,已经冷汗涔涔,为自己在沟通中踩过的坑、犯过的错感到惊心。还好,我遇见了它,不算早,也不算晚,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本挽救了我的婚姻、刷新了我的三观的书,就是哈佛谈判项目组潜心15年研究、被译成2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的沟通权威力作,《高难度谈话》。
一、『高难度谈话』是什么
高难度谈话,即任何让我们感到难以为继的对话。试想以下情景:
想要结束一段恋情,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既能表达诉求,又能减轻伤害;
遭遇某些不快,却不知道如何提起,既能传递心声,又能化解尴尬;
与团队成员意见相左,却不知道如何沟通,既能维系感情,又能达成共识…
每一天,在家里,在公司,我们都有可能遭遇高难度谈话。我们都有难以启齿的话题,也都遇到过来者不善的访客。我们可能都曾为之百爪挠心、焦虑失眠,或者为之暴跳如雷、气出内伤。
如何走出困境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该书分享的是一整套缓解谈话压力、推动谈话进展的方法论。这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得体应对冲突,巧妙化解矛盾,巩固双边关系;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人是否参与,我们都能得以恢复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二、『高难度谈话』谈什么
虽然谈话的起因、形式、结果各不相同,但所有高难度谈话都遵循同一种层次结构:「发生了什么」对话——情绪对话——自我认知对话。了解这一结构,我们就能针对性地运用谈话技巧,提升谈话质量。
(一)「发生了什么」对话
我们通常将很多时间花在「发生了什么」对话上面。反复诉说自己看到的事实、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反复争辩谁对谁错。僵持到最后,要么一方妥协退让,换回短暂和平;要么双方针锋相对,拼个鱼死网破。无论哪种结局,都并非尽如人意。
如何破局呢?让我们牢记三条原则:
1、停止争论谁对谁错。
现实中,即便针对同一件事情,由于每个人关注点不同,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导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你看到的事实,未必是别人眼中的事实;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情况下,纠结于是非对错毫无意义,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方关于这一事件的感知、阐释和价值观上来,不再狭隘地固守我们自以为的「事实真相」。如此,我们方能打开心扉,满怀好奇,尽力去了解对方故事,探索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观点背后的原则,理解对方结论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帮助对方了解我们的故事,理解我们的结论来自何方、有何意义。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选择,不需要评判;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只是了解——完整透彻的了解。「我们眼中的事实」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观点和决定,所以需要「了解」这个步骤,帮助我们看清事件全貌,确认当前位置,判断未来方向。
2、不要设定对方意图。
沟通中,我们常会基于对方行为带来的影响,迅速设定对方意图。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于是就认定对方有意要伤害我们;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于是就判断对方有意要轻视我们。我们的防御心理被激起,立刻开展反击:「你为什么要伤害我?为什么忽视我的存在?」以为这样就能让对方了解我们心中的愤怒、失落和困惑,可是听到此话的对方呢?只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无理指责,甚至是无端污蔑,于是以更激烈的态度反击回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此刻我们需要做的,是给自己的推理按下暂停键:等等,「我觉得受到伤害≠他想要伤害我」,这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猜想,并且是最糟糕的猜想。我需要做的不是立刻反击,而是告知对方我的感受,询问了解其意图;也可以直接告知对方我的猜想,向其验证是否属实。
这个过程中,对方有些自辩在所难免。但我们需要心平气和解释,此举旨在促进良性沟通,而非有意挑衅。让对方感到放松,对方才有可能放下对抗姿态,反思自身行为,开启合作之旅。
3、放弃指责,双向归责。
指责是评判,向后看:「就是因为你,事情才发展到这个地步!这完全是你的错,你应该承担责任!」指责只会引发反抗,不利于查明矛盾产生的真正原因,找到真正有效的补救措施。
归责是理解,向前看:「我们双方究竟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才导致事情发展到这般田地?我们能做点什么,让事态有所转机?」归责会帮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从而协助我们改进合作方式。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通过尝试归责,我们从被情绪冲昏头脑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从第三方中立视角来分析问题,开始客观看待双方在事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情绪对话
情绪往往是高难度谈话的核心所在。我们可能试图掩盖它,或者尝试绕开它,甚至干脆无视它。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情绪绝不会无端消失,就像它从不会无端降临。当宣泄渠道受阻时,情绪会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一点一滴,向外渗透。它会影响你的声调和语气,让你听起来有些不耐烦,或者充满攻击性;它会影响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你摆出一副防御或进攻的姿态;它还会借助你话语中长时间的停顿,或者莫名其妙的偏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让你忍不住对他人冷嘲热讽,或者让你态度飘忽不定。
较少人能够一眼识破谎言,但多数人能够迅速觉察情绪。这是因为,未说出口的情绪,会通过上述种种方式,为我们的谈话染上浓厚的感情色彩。
那么在高难度谈话中,应该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呢?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正视情绪。
首先是接纳自身情绪。无需为嫉妒感到羞愧,也无需为愤怒感到自责;有情绪不是错,好人也会有坏情绪。每个人都会生气,都会悲伤,都会沮丧,都需要关心和帮助。接受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情绪,无论它是好是坏,它都对我们至关重要。
其次是挖掘隐藏情绪。我们常会被一种强烈的情绪蒙蔽,忽视了其他情绪的存在:我们以为自己只是愤怒,实则其中混杂了失落、伤心、焦虑;我们以为自己只是悲伤,可能背后还有后悔、寂寞、渴望;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嫉妒,可能其间掺杂了羞耻、尴尬、向往。情绪的地图如此复杂,我们需要仔细探寻,切不可一叶障目。
最后是区分评判与情绪。评判和情绪之间的差异太细微,常常让我们误以为,在说出评判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情绪表达。「你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是评判;「我觉得你伤害了我,让我感到很困惑,很尴尬」,这是情绪。评判指向他人,裹挟着自己的不满与指责,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御和反击;情绪则指向自身,坦诚表明自己受到的影响,更容易推动谈话平和进行。
第二步,对话情绪。
情绪是动态的,弹性的,它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而感知可以协商,可以改变。
举个例子:
你在海中潜水时,一条鲨鱼进入视野。你本能地开始内心狂跳,恐惧感油然而生。此时,假设你具备一定的海洋生物学知识,你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只礁鲨,它一般不会伤害人类。于是你的恐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好奇,你觉得今天真是好运气,正好可以近距离观察下礁鲨的细节。以上过程中,从恐惧到兴奋,情绪发生了180°大转弯,然而引发这个改变的不是鲨鱼,而是你对整件事情的感知。
由此可见,情绪会随着感知的改变而改变,想要调节情绪,首要途径是调节我们自身的想法。当情绪发生的时候,不要急于表达,不要急于宣泄;给情绪按下暂停键,反思一下自己对事件的了解是否完整,是否妄自揣测他人意图,是否一味指责,却未对双方责任作出客观分析。
诚实面对这些问题,从各个角度观察情绪,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怒火或许就此逐渐熄灭,受伤的感觉也不再那么强烈——此时,我们真正掌控了自己的情绪。
第三步,表达情绪。
在表达情绪前,可以坦诚地告知对方,我们被这些情绪深深困扰,希望得到对方帮助;我们不确定表达出来是否有意义,但想要和对方分享这些感受。表达过程中,需要彻底、完整、真实地反映自身情绪,无需隐藏,无需掩饰。同时要让双方情绪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聆听,不妄加评判,不简单归因,不随意指责。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用「我感到」开启情绪表达。举个例子:「为何你总是在孩子面前破坏我的形象?」这句话传递的是对配偶意图的猜测和对其教育技巧的评价,很容易激起对方防卫心理;换个表达:「你当着孩子的面反驳我的育儿观点时,我感到很泄气,而且很担心我们的正面冲突会给孩子造成不利影响。」这句话客观陈述自身情绪,配偶无从反驳,反而可能因此和你分享他的情绪,你们双方得以就育儿方式进行一次深入沟通。
正视情绪、对话情绪、表达情绪,这是本书分享的情绪管理三步法。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和反思,对他人的情绪保持接纳和理解,这个步骤会推动高难度谈话取得质的进展。
(三)自我认知对话
为什么高难度谈话会举步维艰?很多时候是因为,它威胁到了自我认知。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个好人,是个称职的人,是个值得关爱的人。然而在高难度谈话场景下,我们的自我认知被动摇,内心平衡被打破,我们疲于应对内心世界的山崩地裂,以至于无暇顾及外部环境的兵荒马乱。
认知失衡主要由极端的思维方式引起:我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要么很称职,要么不称职;要么完美无瑕,要么一无是处。这种思维方式的危险在于,它会让认知水平时刻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对任何反馈都表现得极其敏感。于是在面对他人意见时,要么全盘否定,挖掘一切证据来证明自己正确,全力维护自我认知;要么全盘接受,把它当作对自己的唯一定义,彻底颠覆自我认知。
提升自我认知管理能力,与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一样,需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深入了解自我认知问题。
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敏感对象也不同。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什么场景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失衡,什么行为容易威胁到自我认知,这些干扰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通过孜孜不倦的内省和反思,我们深入了解了自我认知存在的问题,才能在谈话中迅速发现它们,有意识地采取合理应对方式。
第二步,让自我认知复杂化。
真实的自我往往都是高度复杂体,好坏并存,高雅低俗同在,时而明智,时而愚蠢。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所不满意的那一部分自我作斗争。不过,随着自我认知从极端转向复杂,我们会逐渐发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事实上,我们承认自身局限性的态度越爽快,表明自身意图复杂性的决心越坚定,认可自身所应承担责任的姿态越高,我们内心的平衡感会越好,谈话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几率会越大。
第三步,学会保持或重获平衡。
首先,我们需要彻底放弃试图控制对方反应的想法。对方有权作出任何情绪反应,我们不能期待对方不哭不闹,不生气不难过,也无需把对方反应归咎于自身,由此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主动承担自身责任,表达对其情绪的感同身受,以及帮助对方走出困境的意愿。
其次,我们需要做好迎接对方回应的准备。在谈话开始前,可以设想谈话情景,预判对方反应,思考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在面对他人可能作出的种种反应时,准备越充分,就会越镇定,不易出现认知失衡。
再次,我们可以畅想未来,转变视角。被失落、愤怒、绝望等恶劣情绪包围的时候,审视自我会变得尤其困难。这时不妨畅想未来:几年、几十年后,我们会如何看待当前发生的一切?会认同自己的处理方式吗?会给苦闷困顿的自己什么建议?视角转变往往会带来全新认知,因为对于一生而言,当前一瞬不过是过眼云烟。
最后,当高难度谈话导致内心震动过大、一时难以平复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稍作停顿,暂停交流。起身四处走走,呼吸新鲜空气;仔细回顾对话,反思自己是否考虑不周,思考如何扭转局面。心绪平稳后再去恢复谈话,更易取得有效进展。
至此,本书花了一半左右篇幅来讲解「高难度谈话」应该谈什么:在进行「发生了什么」对话时,要充分聆听双方故事,寻找客观视角,实现双向归责;在进行情绪对话时,要对自身情绪保持觉察和反思,对他人情绪保持接纳和理解;在进行自我认知对话时,要放弃极端的思维方式,让自我认知复杂化,学会保持或重拾内心平衡。
理论阐明了,如何实践呢?下面进入到操作部分。
三、『高难度谈话』怎么谈
(一)从第三个故事开始
在高难度谈话中,压力最大的时刻莫过于开始。在谈话开始的几分钟内,我们可能需要传达一个坏消息,对方因此震惊愤怒;或者提出一个请求,对方毫无合作意愿;或者探讨一件旧事,对方试图回避拒绝。
那么如何发起一场谈话,以达到谈话目的呢?答案是,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像仲裁人那样思考,让两个意见不同的人接受同一个关于此事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关键在于,描述的一切与对错无关,与好坏无关,双方出现分歧仅仅是因为差异。
举个例子:
妻子的故事。
丈夫是懒癌患者,家里再脏再乱都看得下去,从来不会主动打扫卫生。因为无法忍受混乱景象,她不得不自己动手清理。她不止一次跟丈夫提过:「你不能眼看着家里一片狼藉也放任不管,家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你应该主动分担。」然而丈夫依然我行我素。
丈夫的故事。
妻子可能患有洁癖,总是特别在意打扫卫生这件事。地板明明没有很脏,她来来回回拖了三遍;我吃饭还没放下碗呢,她已经把桌子收拾干净了;我衣服换下来放着没洗,也要被她唠叨几句。打扫卫生至于这么着急吗,先让自己放松下不好吗?
第三个故事。
夫妻二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对于家里怎样算是整洁,屋子什么时候应该收拾,两人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正因如此,两人常常因为对方的行为感到不悦。
很明显,第三个故事的焦点从评价转为描述,没有评判谁对谁错,仅是客观陈述了双方存在的差异。对这个说法,双方都会表示认可,谈话也便于从这个角度展开。比如,妻子可以说:「关于家里应该什么时候收拾,我俩看法似乎不大一致。我们能具体谈一下吗?」如此丈夫更有可能欣然接受邀请,开展一场富有建树的谈话。
如果谈话由对方发起,我们也一样可以从第三个故事开始。上例中,假设丈夫抱怨说:「有必要对家务事这么斤斤计较吗?让我放松下,你自己也歇会儿,这不好吗?」此时倘若妻子回应:「什么?我斤斤计较?都因为你这么懒惰,我才不得不自己动手好吗?」如此不难想象,这场谈话会走向何种境地。尝试换个表达:「听起来你似乎不太喜欢我对待家务的态度和方式。其实我也不太欣赏你的方式,我发现我俩对此好像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不,咱们正好详细聊下?」如此一来,妻子不仅认同了丈夫意见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入己方观点,邀请对方加入讨论,成功将谈话目的由争辩扭转为理解。
(二)用心聆听
我们都希望自己说出的话有人听,也希望对方是因为在乎自己而听。很多情况下,对方不愿意听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并没有把他们的话听进去。
所以在高难度谈话中,聆听是最有效的破冰技巧之一。聆听的关键在于保持真诚和好奇,发自内心地在乎对方感受,重视对方观点。如何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好奇呢?以下是三个小技巧:
1、为了了解而提问。
不要把自己的主张当成问题,比如:「你就打算让冰箱门这么敞着?」也不要把提问当作盘问工具,比如:「你说你没撒谎,那么你如何解释,你朋友对同一件事情的说法跟你完全不一样?」以上问题的目的是指责,而非了解;了解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对方可以从任何角度、采取任何方式回答,不受任何限制。比如:「你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的呢?」「我的行为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这件事情对你如此重要?」
2、为了明晰而阐释。
阐释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意思,检验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以便及时消除误会,同时也在向对方暗示,我听到了你的诉说,我在努力理解你的意思,我很在乎你的感受。阐释的形式可以是「你的意思是…吗?」或者「你失望的原因是…,对吗?」「你担心如果我这样做,会造成…后果,对吗?」
3、认同对方情绪。
情绪得到认同,才会安定下来,不去破坏谈话氛围。如果对方说「你撒谎我真的很伤心」,我们也许回答:「好吧,这事儿不会再发生了。」或者「我没有在撒谎。」或者「你反应过激了!」前两句回应内容,第三句评判情绪,都没有在表示认同。真正的认同是什么呢?「听起来,这似乎让你很烦恼。」「这对你真的很重要。」「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觉得很伤心。」这样的回应,才能表示你理解对方,在乎对方,接受对方的情绪,才能让对方觉得安全,有继续对话的意愿。
(三)表达自我
以第三个故事开启高难度谈话可以营造平和的谈话氛围,真诚聆听对方想法、认同对方感受可以推动谈话平稳进行;此外,我们还需要对方聆听我们的故事,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
表达自我第一步,明确自己说话的权利。
对话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双方观点和感受都一样合理、一样珍贵、一样重要。我们无需顾忌自己人微言轻,没有发言资格;或者担心惹恼对方,干脆放弃表达心声。
表达自我第二步,清楚明了地表达意见。
我们需要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和盘托出,不绕弯子,不打哑谜。另外需要遵守三条原则,以帮助表意更准确:一是谨慎区分观点和事实,不把自己的结论当真理,如「不管怎样,打孩子就是不对。」二是详细告知对方,自己的结论从何而来,包括那些对结论产生影响的经历或信息。三是杜绝「往往」、「从不」此类夸大其词的表述,如「你总是对我的着装评头论足!你从不会说任何欣赏或鼓励的话!」
表达自我第三步,是帮助对方理解自己。
每个人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的速度和方法都不同,需要因人而异,采取适当手段帮助对方理解,并询问对方看法。比如妻子看到家里地没拖、碗没洗就心烦意乱,再累也要立即清理干净,这时丈夫说:「你应该学会暂时放松下。」为了帮助丈夫理解那种烦躁,妻子可以说:「这就好比你睡觉时有只蚊子一直在飞,也不咬你,就嗡嗡叫,你是不是心烦意乱,根本无法入睡?环境会影响心境,你觉得呢?」
(四)引领谈话
高难度谈话中,有可能对方从头就采取了对抗姿态。我们在讨论理解偏差,对方却要去争辩是非对错;我们试图归责,对方却一味指责;我们率先让步,诚恳倾听,感同身受,轮到我们发言时,对方却不断攻击,妄加评判。我们在竭力改善交流方式,对方却只想破罐子破摔。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1、不断再构造,让谈话回归正轨。吸纳对方话语的核心思想,将其指责、控诉、评判通通纳入三层对话,用实际行动告知对方「我可以聆听并理解你说的一切,你也可以聆听并理解我说的一切」。比如「你是我见过最讨厌的人!」可以再构造为「听起来你真的很生气。」「你故意伤害我!」可以再构造为「看得出你对我的行为十分愤慨。能再多谈谈你的感受吗?」
2、持之以恒地聆听。当对方已经变得十分情绪化时,最明智的选择是闭上嘴巴,仔细聆听,认同情绪。先尝试理解对方观点,在充分聆听后谈话方向可能会豁然开朗。
3、适时重拟话题,让麻烦明晰化。将谈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并以此作为新话题,邀请对方讨论。例如,在谈话停滞不前时可以说:「每次我发表意见,你总是气急败坏地攻击我,这让我感觉很难受。你能具体说说,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吗?我很想和你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消除我心中的不安。」重拟话题可以让双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有利于扭转谈话氛围。
(五)解决问题
以第三个故事开启谈话,以用心聆听、清晰表达推动谈话,以再构造、重启话题引领谈话,至此,事情的始末得以充分展现,双方可以迈向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1、明示底线。如果双方暂时无法达成一致,可以真诚地询问对方,如何才能说服他们;也可以直接向对方提出,如何才能说服自己。清楚彼此底线,可以更快找到解决方案。
2、创造选择。双方通力合作,在底线范围内寻求共赢方案。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解决办法,可以参考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准则等客观标准。
3、适时放手。经过深入对话后,倘若双方仍然无法达成共识,那么解释原因后坦然放手,也是明智的选择。我们已尽力而为,无论结局如何,都能够谅解彼此,保持内心的安宁平和。因为,我们已赢得了世间最高难度的谈话,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至此,《高难度谈话》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结合个人理解,大致梳理了一遍。书中每一章节都配备了丰富详实的案例讲解,以及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意见,本文限于篇幅,无法详细列举,有兴趣可阅读原文。
有两条原则贯穿全书,「保持“和”姿态」与「创造学习型谈话」。了解全书脉络后,我们对此不难理解:应对高难度谈话的核心在于对内保持平衡,对外充分探索,以尊重和理解为出发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所以书中所列技巧不仅适用于日常交流、职场沟通,也适用于商务谈判、争端调解,应用场景丰富。
若把沟通比作旅途,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就是铺路石子。尖锐锋利、伤人筋骨者是它,圆融润泽、护人周全者也是它。曾经的我在沟通中踩坑无数:纠缠于是非对错,愤愤不平;妄自揣测对方意图,百转千回;对情绪闭口不谈,郁结难解;思维方式极端,患得患失。读了此书,才知道原来有这样一条路,可以放过自己,放过别人。
引用该书末页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因为读到此句,我彷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当你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改变他人,并从此彻底放弃这一打算的时候,你也就放下了一件自己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