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很久之后,每天晚上睡觉,我都需要老公搂抱着我,轻拍着我,才能安然入睡。
在我的潜意识深处,已经三十多岁的我依然渴望妈妈的爱,渴望妈妈的哄拍,可是妈妈生病了,生病以后我就再也无法得到她健康时候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
有了儿子以后,我告诉自己说,我也是个母亲了,我要强大起来,去给这个小生命最多的爱。在养育儿子的过程里,我才逐渐回忆起儿时的瞬间:每次妈妈哄拍着我入睡,当我眼睛刚刚闭上,妈妈就将我放在床上,然后去忙她的家务和工作。小小的人儿,还没被拍够呢,妈妈,你再拍一会儿吧!
原来是这样!继而,我又想起来三岁时独自一人骑着轱辘车在小巷子里玩,来来回回骑几十趟等爸爸妈妈回家,想起来童年时不听话被脾气暴躁的爸爸丢进黑黑的带铁皮的仓库锁起来,想起来父母经常在我面前说起生活多么辛苦,而我自己经常自责的瞬间……
如果有时间穿梭机,我很想回到过去,好好抱抱过去的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多,因为我是一个多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啊!虽然父母竭尽全力的养育了我,但是当年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自身素养,决定了我在成长的路上遭遇的诸多挫败,包括深深的匮乏感、人际畏惧、顺从、选择焦虑……
所以,我发誓,对新生命,我的儿子,我将尽可能免除他在成长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最多的、合适的爱。但是,这种本能的、直觉的感觉,我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度成为我和老公在教育沟通上的障碍,我说不清为什么应该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直到我遇到这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我惊喜的发现有人把那种丝丝入扣的感觉写的条理清晰,感人至深,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极力地向老公、向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
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是心理咨询师李雪的第一部作品。正如推荐人张德芬所说:“她的文字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具有疗愈的效果,因为每个字都是她自己的见证,字字血泪,所言不虚。”在这本书里,李雪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母婴关系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奠定性作用,毫不掩饰地否定了时下流行的一些实际上损伤母婴关系,给人造成潜在创伤的育儿方式方法。她还提出一些意识层面的认识,叫人去突破概念限制,勇敢地、无畏地追求自己的所想和生活。这本书,让人从身心灵各个层面得到极大的救赎,读的过程里面,我时不时以泪洗面。
01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婴儿,那不是别人,就是婴儿时期的自己。Ta操控着你的潜意识。
李雪在书中这样描述:
婴儿天然地活在当下,和万物联结,我们借由婴儿的存在觉知自己,事半功倍。珍惜这神奇的生命,深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用心灵去生活。
作为母亲,发乎天性的去感受婴儿,去顺从自己的本能,这样才能有爱在流动。所谓“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实际是违背人的天性。自基因而来自具足的能力,被未经时间证实的实验室数据和案例强行阉割,还有比这更令人悲伤的吗?
亲密,才是爱的全部的形式和秘密。
母亲的积极关注和平和陪伴,这种“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带来的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看到的过早学会独立入睡、自我安抚、过早懂事的孩子,都要从早期的母婴关系中寻找创伤。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越是严重的心理创伤,越是多发于生命早期。妈妈在婴儿期亲密育儿,辛苦两年,换来的是孩子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础。
这种建立于婴儿期的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像定海神针一样,无论外界的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
而对于我们自身,婴儿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是我们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在给孩子建立这样的人格基础的同时,我们也是在修补自己婴儿期的创伤,迎来自己的又一次重生。
02 限制,是伪造的爱
从小,我就被父母限制很多。从一生下来就被襁褓包裹紧不让动弹,到不让做很多事情——不能洒一粒米,不能去别的小朋友家看电视,不能把心思用在穿衣打扮上……
跟很多80后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样,强调勤俭,节约,老实,听话。
李雪在这一部分的观点相信会受到很多父母的反对。为什么呢?
她建议不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要限制孩子吃零食和糖——这简直要犯了大忌!怎么可能!
但是我支持,我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她的正确。
在我初次去公婆家的时候,客厅的墙根堆满了一箱箱的儿童奶制品,各种糖果零食,家里面的小孩子没有限制地随便吃吃喝喝,想要什么给什么,不加任何限制。这对从小就各种限制的我来说,简直惊呆了!还可以这样!难道不怕孩子喝多了对身体不好?
后来有了儿子,老公的观点也是不要限制。于是,我们家的糖果从来都是摆在他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电视和平板也是早早就教会他如何使用。除了告诉他吃完糖果要刷牙,看电视的时候要保持一定距离,不再多加干涉。其结果是,3岁3个月了,孩子很久才想起来吃一颗糖果,电视也是想看什么节目了自己去找,而且叫他不看了他就算了。对零食没有特别的偏爱。看到这样,我才真的明白,孩子是最聪明的,他自己会去选择,会去判断,不需要父母强加的限制。
而那些平时多加限制,不让孩子看电视的,最后孩子疯狂看电视,不让孩子吃零食的,最后孩子疯狂喜欢吃零食,最终眼睛也近视了,牙齿也烂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孩子越小,身体与天地相连,智慧越高。如果观察婴儿,他们的一些奇怪动作其实是在给自己调节气血运行。只要保证环境安全舒适,父母不要轻易纠正婴儿的一些动作姿势。
道理是如此浅显,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
03 不期望改变
李雪说,在心理咨询中,我看到几乎每个孩子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救,然而悲惨的是,每次自救的努力都被父母不断较劲地“纠正”,这才导致问题行为——因心理痛苦而外显出来的症状——持久存在。
她引用了荣格离世前说的一段话: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我们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其原因的,我们能给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对待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尝试着去感知他,去体验他,去理解他,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流动,也许你就能懂他。
可是,我们的现实教育是规范和评判,明明知道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周末仍乐此不疲地追赶上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明明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偏偏控制不住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我们内心总有一只控制不住的手,想要去描绘孩子的人生,岂不知,孩子才是自己的主导。该是多么的矛盾啊,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尊重和改变孩子的意愿相互博弈和撕扯,考验着我们的选择。
04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即使是很好的信念,依然在制约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变得不自由。这些限制性的信念,来自于童年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这段时间和我的父母亲同住。儿子喜欢玩水,玩泥土,我总是告诉他注意事项后,放手让他玩。然后我的父亲就坐在旁边不停地说我儿子,说泥土脏,弄在茶几地板上不好做卫生,有细菌,玩水把衣服弄湿了……惹得儿子抗议性地冲他大叫。
我委婉地让父亲帮我点忙,让他暂时走开了,儿子才停止了抗议。
我很理解儿子,我也理解父亲,他们都在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只是,我父亲觉得对的事情,儿子未必觉得对。
这就是代沟。
以此类推,我父母那一辈人的经验教训,用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也未必对。
我想说的是,前人成功的经验总结,只能参考,不能全然照搬。
如何毁灭你所有的信念,如何从所有信念中解脱。连那些好的、曾经帮助过我们成功的信念也要毁灭吗?是的。所有的信念都是牢笼。
李雪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信念”来向我们揭示:信念到底是在帮助我们成功,还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为我们制造障碍?
“辛苦付出”。相信一定要足够辛苦,才能配得上成功,总要特别辛苦才能赚到钱。一定要沿袭这种模式吗?顺顺利利,轻轻松松赚钱不好吗?一旦抛弃这种信念,人生都是轻松和丰盛的。
“拥有关系人脉”。觉得在中国办事必须有人脉,要花钱、花精力维持关系,有人脉才能生存。可是,真正到需要用到人脉的时候,你所维系的人脉真的能派上用场吗?——不是说人脉没用,但自己一定要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用,而不是凡事必须依靠人脉。
“有忠诚于我的员工”。很多老板都认为只有忠诚才能产生生产力,可事实上,只有你提供的资源和员工的能力相匹配,你才能最好的留住员工,发挥最大的作用。——忠诚是反生产力的,忠诚文化会给企业积攒怨气,带来低效。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的是流动平衡,而不是僵死的忠诚。
去感受吧,去体会吧,那些让人感觉不舒服的信念,你就要小心了,不要被这样的伪信念限制住了自己的认识和思维。
突破信念的牢笼,我们的人生会丰盛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丰盛的人生呢?
李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
第一、听见孩子的欲求。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给予的。
第二、及时回应。创造一种痛痛快快、顺顺畅畅的人生。想要的东西、想要的体验,干吗不当时就去获得?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当时想要做的事当时就去做,当下完成。
第三、诚实回应。父母不需要完美,能力上不能满足孩子或心里不愿满足孩子很正常,但需要诚实。只要父母是诚实的,孩子及时得不到满足,最多有些遗憾,但是不会形成心理创伤。可如果父母不能诚实面对自己,为了避免羞愧而伪装自己,评价孩子,这都会形成无意识的伤害。
第四、无条件给予。关键在于能不能无条件地、痛痛快快地给、舒舒服服地给。
与此同时,我们该如何给我们自己创造丰盛呢?
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创造接触满足——满足后退回。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当你想要一个体验,当你能够有条件创造满足,你就去满足。回应这个能量,去创造、享受——当下创造,当下享受。
对待财富也是一样——无念之愿,无为之为。不要有太多的念头,追随自己的心愿,追随自己心的律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财富就会追随你而来。
对待孩子同理——无为,不给他任何信念,任由他全然自由地发展,他就会拥有最丰盛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丰盛而不用力的人生,愿我们都能跟第二次生命微笑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