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刚刚结束了深圳的国际马拉松赛事,我已5:50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全马,什么感觉呢?就是觉得曾经觉得多么让人望而却步的数字,此刻在我心里也就那样。并未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那么不可实现,那么多的担忧也都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就像赛前我对花菜说的一样:我说我跑马拉松,我跑半马,我跑全马,不仅仅是在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享受跑步的过程上,我其实是在向自己的内心发出挑战,挑战那一个个数字的同时就是在打破自己内心的恐惧,那种对未知不可控的恐惧,那种对未知不可控的恐惧所带来的止步不前,那种被框架锁死的自己,我想如果我能,能在这种概率极大却很少人做的事情上能的话,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我能,大部分时候我以及每个人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发出的否定,质疑,担忧,也只是对自己否定,对自己无能的宣判而已。
所以我去了,在我熟悉的跑场向42公里发出了自己的挑战,那种跑在路上,并且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跑马的感觉是幸福,那种到达终点拿到奖牌的感觉是自信。还记得曾经的第一个半马是我生活的转折点,而这个全马让我真正的认识到:很多时候,不是不能,而是不敢,因为我们跳不出自己对自己思想的束缚,我们跳不出自己的框架。我们总是望着他人的成绩,望着他人的生活心生羡慕,即使内心荡漾,却总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能,我不能,因为我怎么样怎么样?真是这样吗?
我有时候也会想:为何很多人都不去经历或者说自己都没有经历过还要趾高气扬的来个总结,抛出结论,然后还一副说的很对就是这样的样子,一副万事都唯我独尊的样子。如果没有经历,就不要轻易去下结论,如果没有经历你也永远体验不了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经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经历你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就像这次去台湾,在去之前我会想那边的人会好交流吗?台湾人会不会不是大家口中描述的那么的热情和友好,然后行程会不会因为我不提前订当地票而延迟,我安排的每个景点都会涉及到吗?天气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没去之前我只是按照路线图安排了每天要去的景点,订了第一晚的住宿,其他都没有去提前准备,我既想此次的行程紧凑又不想搞得行程很固定,我想有些随意性,有些意外的惊喜,所以我就带着内心的一丝忧虑踏上了此次的旅行。
还记得我是深夜两点到达的台北,虽然知道我的民宿就在车站附近,但是门牌号,街道名称查起来也很麻烦,尤其是晚上,这时一个老爷爷走过来问我们是不是在找路,然后帮我们描述了走向,我们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住宿点,这是台北给我的第二股温暖,因为机场也发生了路人帮我们订国运客车的事情,台湾人的热情,礼貌,彬彬有礼,井然有序让我这个内地人下车就感受到了。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事实就是我之前的担忧什么的都不存在,这种随心的旅行更加能让人感受到旅行的乐趣,能够锻炼人对未知的应变能力,能够让我敏捷的对突发状况做出决策和调整,一周的台湾环岛游,我把欣频老师的游学景点走了一遍,在台北的板南线和信义线上意外的去了很多地方,比如我本来在板南线是去市政府和诚品书店的,结果意外的到达了四四南村,还看到了101白天的景色(前一天登楼看了夜景),又比如我在信义线的时候,本来是去渔人码头的,结果在路途我去了淡江高中,去了真理大学,去了红毛城,这些都是计划之外的,但是却在我意外的下车途中遇到了。又比如我在宜兰本来想寻着欣频老师的脚步去下宜兰文学馆和几米公园,后来我不但去了这几个地方,还去了美术馆。在花莲在垦丁都是意外的满足了我这次游学的景点,也满足了我休闲的心情,一举两得。最让我不可思议的就是我在台中本来只计划去彩虹眷村和宫原眼科,事实上我在坐大巴的过程中还来到了台中车站,前一天还逛了逢甲夜市,在逢甲大学走了一圈,这些都是我意料之外的。这次的环岛游我一点遗憾也没有,而且感觉所有的开支即在预算之内又在掌控之中,就连花菜都觉得很满足。
如果没有此次亲自的踏足,我不知道那些分享台湾美学的人眼中的台湾,我只是在听别人讲,然后靠我的想象去想象而已;如果不是此次的踏足,我也不知道台湾即使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在长达54年的日统中,日本人也把台湾看做自己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此次的踏足,我不知道台湾人那种物尽其用的心思是内地不可比的,因为一个60多平的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家属院都会被搭理的那么精致,并成了一个历史文物保护景点,我也不会看到台湾人对空间的利用率之高,我这次住的民宿都是在台湾当地人家里,房间是空间虽小五脏俱全,风格都是很舒服的文艺范,带有很多美学气息。台湾的旅行让欣频老师的主题旅不再是想象中的事情,让分享的东西更加的具象化,让我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在感受美学,感受创意的熏陶,也让我体验生活,回顾历史,这些只有经历才会更加深刻。
台湾这个地方至此一次的踏足,却成了我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台北的热情,九份的日式,平溪的静谧,花莲的淳朴,垦丁的热辣,高雄的现代,台中的冷漠,这些组成了台湾这块宝地美丽的风景,顺带说下在太平洋边感受真正的天线连一,感受海的浩瀚,感受人的渺小,在太平洋海岸线你才会真正的理解:“以海量容,碎石在底。以海纳波*,浪为一时”的智慧所在。
生活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我们会有担忧,恐惧,会有框架,如果我们能够随外界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波段和频率,调整自己的节奏,顺应变化,那么其实变中何其有变呢。
是你不敢,还是你不能,往往束缚你的是思想,打破束缚的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