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3公孙丑章句上2-6》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庚寅日,八月初五,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这一节,朱熹先生的功力显现无遗了。
这一节分三步学习,第一步先把杨伯峻先生的译录上来;第二步是学习朱熹先生写在这一节下面的夺人心魄的评注;第三步是关于思维的方法论。
一,先看杨伯峻先生的译文:
孟施舍的养勇像曾子,北宫黝的养勇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我也不知道谁强谁弱,但从培养方法而论,孟施舍比较简易可行。
二,再看朱熹先生的评注:
第一句[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朱子的评注如下:
"黝务敌人,舍专守己。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
故二子之与曾子、子夏,虽非等伦,然论其气象,则各有所似。"
1,朱熹先生说,北宫黝"务敌人",意思是说,他的勇要有一个对立面,不管真敌还是假想敌,他需要一个针对的对象,有了这样一个针对性之后,受到激发的他,小宇宙爆发,满血斗志,志在必胜;
2,孟施舍呢,是"专守己",他的勇向内检查,向内自我要求。他追求的不是胜人而是胜己,不管有无外敌,敌强敌弱或者环境优劣,乃至于胜负得失、吃亏便宜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始终只有一个自我要求:保持无惧之志。
3,朱熹先生读书多,读得熟透,也就是说他积攒的材料多。所以,孟子说"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他就能马上联系出"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来。
在我读来,他这两句不啻于在我耳边放了一个炸雷,让我惊了一下:想不到朱熹先生竟然一笔点出"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出来,真是佩服!不能不让我感到惊心啊!
4,孔子去世后,子夏在西河讲学,《诗》、《春秋》因子夏得以流传下来。看看他的几位学生:
(1),魏文侯,《史记·魏世家》记载,"文侯受子夏经艺,由此得誉于诸侯。"
(2),李悝,本身是魏的相国,他的《法经》、《李克书》等失传,但在他人著作中引用的部分尚存。李悝的学问直接影响商鞅和韩非子。
(3),段干木。三十岁前是混蛋,三十几岁受学于西河子夏,受其师友影响,学问德行大长,"有文有行","怀君子之道",于是"声驰千里"。魏文侯N顾茅庐请他出门。他出山后不久,秦国想攻打魏国,军队已经走到阳狐这个地方了,有人跟秦王说,魏文侯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政治。秦王下令终止行动。
由此可见,段干木是浪子回头励志型学者。可见,学问之道不在早晚,在于诚不诚,以及成不成。学得早的,要珍惜青春年华,不要骄傲,立志出大成绩;学得晩的,要加倍珍惜聚精会神,勇于聚焦,拒绝散乱,敢于向学,不馁志气。段干木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学贵大成不贵小用。
(4)田子方,与段干木二人是同学。魏文侯敬其为师为友。有一次,魏国太子出行遇到田子方的车队,太子下年行礼,田子方不回礼,太子生气地质问他:"应该是富贵的人骄人呢?还是贫贱的人骄人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骄人啊,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骄人就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骄人就会失去他的封地,没听说失去了国家的国君还有一个国家等着他的,也没听说失去了封地的大夫还有一个封地等着他的。我们这些士是贫贱者,没有国家和封地,如果国君和大夫们不用我的主张,做法不合,穿上鞋子就可以走,我到哪儿得不到行道的机会呢!"太子马上再次行礼拜谢田老师的教诲(《资治通鉴》)。
5,"子夏笃信圣人",我理解的意思是,子夏是孔门"德、政、言、文"四科之中的文学科高徒,他的教学方法是文本法,所以《诗》、《书》、《礼》、《春秋》经他的学脉传下来,所以,朱熹先生说他"笃信圣人",说的是这个。
6,对比而言,曾子的《大学》,是孔门入德之门,曾子的高徒子思子著《中庸》则是儒学心法之学,主要培养学子的修养。所以,朱熹先生一句"曾子反求诸己"是极有概括性的评语。
子夏和曾子成就都很大,贡献都很大,他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高下也出来了。
三,第二句[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1,朱熹先生说"故二子之与曾子、子夏,虽非等伦,然论其气象,则各有所似。",直讲瞧不上北宫黝和孟施舍,不在一个层次上,只是从"论其气象"上可以联系着谈谈。
这样做学问的态度值得学习。曾国藩打仗不如敌我阵营中的任何一个将领,但是,最勇敢最能打的将领,没见有哪个层次上可以和他齐肩的。
我们学习不是单纯学勇气,更要立志换轨道,上纬度。
2,朱熹先生说,"言二子之勇,则未知谁胜,论其所守,则舍比于黝,为得其要也。"
朱熹先生的论述方法是一层一层比较。先讲北宫黝,再讲孟施舍,第三提炼子夏、曾子的特点,第四交待这两组层次的差距,最后讲孟施舍的方法高于北宫黝。朱子的方法,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思维的方法论。
第一是有层次,不打马虎眼,第二是给理由,对每一句论述都给足理由。如果只是执一立场,下一句断语,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僵死了,这就不是做学问的态度,也不是说服力的方法,只让人觉出故作高深的忽悠而已。
去年,师父布置一个作业,只提了一个要求:不能只是你的意见,你要出观点,也要出论证。这次之后,师父的这个要求成为我写每一篇文章的准则。
上面讲的是第一个思维方法论。
最后一点是继承。所谓继承的意思是,要有自己的认识,自己收集论证的过程,用自己的话给出结论,用自已的理由支持自己相信的观念。为了激发自己思维的展开,就有必要阅读前辈先贤的思想成果。一方面为自己的思想积攒有益的材料,另一方面,正是这些人类智慧的累累硕果,推动着我们思想的巨轮,碾过细碎的日常生活,"使庶几之志掲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使得我们的志向高远强毅,意旨美趣慷慨。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