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片子大家都很熟悉,是在那个档期反响最好的、也是争议最多的两部电影。我在电影院分别看过之后,就打算写点儿东西,当时我觉得《港囧》比《夏洛》更有深度,更多的人觉得《夏洛》比《港囧》好看,于是那会儿我思考的主题就是带着点儿“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自信,想要证明《港囧》到底比《夏洛》高在哪里。可是后来,因公事繁忙就搁置了。
最近刚好不用加班,我就把两部影片找来重新温习了一遍。现在看来,我很庆幸当时没有加入到那场口水战中去。因为档期接近,我们对比,因为对比,我们遮住了这两部影片应有的光芒。就像两个不同类型的美女,我们比的无非是谁的胸更大,谁的腿更长,其实都是些没有意义的争论。
在“XSD”“TZDN”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纯商业片充斥市场的年代,这两部影片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与国际化还有些差距,但他们还是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电影人正在走向成熟,正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文化角度,他们都是成功的,他们对得起15亿以上的票房,更对得起总也学不会爱与生活的国人。
首先,从人物的刻画上,他们都是精准的。就像我之前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评论《狂怒》对人物关系和团队心理的精准把握一样,这两部影片同样体现了编剧和导演的专业水准,尽管有些剧情荒诞到离谱,但始终没有偏离每个角色应有的特质。
夏洛,一个彻彻底底的loser,直到马冬梅揪出他衣服上的吊牌,让他仅有的一点儿尊严丧失殆尽,他才彻底不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徐来,一个所谓的winner,直到被逼得让人拿12根银针插到私处,他才吼出他的理想是画画而不是做胸罩。这些都很好地展现了两个不同阶层男人内心的压抑,以及刺破他们底线的东西。一个是对于面子的过分渴求,一个是对于梦想的空洞坚守。可能广大妇女们都认为秋雅和杨伊才是能让他们丈夫产生代入感的关键元素,其实她们错了,这些才是广大男人们面临的真正的中年危机。
其次,从剧情的编排上,他们都是深刻的。嬉笑打闹之余,让人看到了编剧的良苦用心。在我眼里,《夏洛》的点睛之笔是一首歌,“你以为一切都是没选好,得到的和想要的对不上号,你以为时间可以重来,换个人当主角,爱情就会天荒地老……”,简简单单几句话就点醒了这个时代多数人的病症。《港囧》的点睛之笔是3个人被逼到玻璃吊台上,徐来夹在中间,无论和谁的距离再近一步,整个平台都会崩塌。不足十分钟的戏码,就把整个故事脉络表述得清晰完整,寓意深刻,甚至完美地回答了“到底先救谁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朋友抱怨没有选择好,也有个别人怕走弯路,刻意地迟迟等待、反复选择。其实真正会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结果,而是选择本身。到最后人们总会觉悟,其实内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最重要的是只是尽快做出决定。
再次,从思想的引导上,他们都是负责的。尽管有些现实中的婚姻关系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但作为公众电影,他们表现了应该表现的积极的东西,这一点他们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十几部青春片。如果说以“ZQC”为代表的几部纯商业片为国人离婚率激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这两部影片必定在无形中挽救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危机,只是没有谁会拿这个出来说事儿罢了。
一口气看完两部片子,我忽然觉得,其实婚姻危机并非源于爱情危机,而是其中的某个人对于没有得到的事物抱有太多美好的幻想,无论之于爱恋、还是梦想、还是家庭关系,直至在各自平淡的压抑中,一方被触碰了底线。
编剧让夏洛重新经历了一次人生,安排徐来重新面临了一次选择,其实也是在告诉所有人,没有得到的未必就是好的。我想我们都应该乐天知命,更应该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