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篇《吴邪和胡八一身边怎么都有个“胖子”》,这会儿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87的阅读量了。
早上把文章发给媳妇儿,她看完说写的真好,要不要帮你转发到朋友圈?
转发给同事,她看到时眼睛一亮,“这是你写的?不错嘛,这可比之前的什么工作上的新挑战吸引人多了!”我知道她是盗墓迷,说赶紧看看,给点意见。
片刻之后她来了句“这就结尾了?我还以为有什么独到见解呢?题目还行,就是光写了点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没什么意思。”
文学硕士的点评果然一针见血。
我再问媳妇儿的意见,她还是说“写的挺好的”。等我转述了同事的评价,她才说,我也觉得有点那个,正期待着看下文,结果就没了。
听了这话,我顿时想起两千多年前齐国邹忌大夫那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其实我也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不好,那“眼睛一亮”的瞬间,让我很有成就感,但也只有那么一下,冷水就泼过来了。
问题在哪?还不是因为肚子里墨水不多嘛!对许多事务,因为没有更多的阅历,更多的储备,也就没有过人的见解。有时候有了些想法也难以清晰的表达。
通过这些天的练习,学到了在平台上写作的技巧,比如首行顶格、重点加粗、加分割线、及时分段、多多配图等等。但这些东西只是技巧,只能让读者读起来更舒服一点,我的表达能力还是那么多,并没有多大提高。
怎么办?
我找关于写作的公开课来听,于是就遇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姜楠老师《语文高级素养》,第十讲正是《写好文章》。一节课下来,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她举了一个好文章例子,是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开头的一段: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难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姜老师说,避免使用“的、地、得”,你的文章就会好一半,再少使用“进行”一词,就会再好一点。她引用张五常先生的话,叫做:
为文之道只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要写得清楚明白。要记着,不管你的思想如何了得,文章不容易明白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听了这节课,我决定在这个周末把这一套十节课听完,因为这就是我要找的!这可比在大学每周一个学时花费两个多月听一门课程效率高多——很后悔大学时怎么没有好好去听一听《大学语文》这门课,现在却要花费时间再去学。
亲身实践证明,光傻傻的每天练习是不行的,还是需要老师指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