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两个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一直热度不减。
一个是:上海17岁男孩跳桥案。
一个是:北大才子弑母案。
两个案件都引起了高度关注,把家庭教育这一难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其实,自古以来,只要是父母子女,这个点始终是一个痛点和难点。
各家都有各家的教育方式,各家的熊孩子和虎爸虎妈都不省心,问题都不同,名义上都是爱,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能有出息。
小时候,会被逼着学各种兴趣班,休息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父母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阶段,奔波在各种考级证书路上,父母们不辞劳苦,拼体力,拼时间,只为能进好的初中。
高中文理分科,你父母比你还纠结,你喜欢历史,父母凭经验硬是怂恿你改成理科,因为理科专业多,就业有保障。
大学毕业,告诫你一定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因为铁饭碗,工作体面,说出去有面。
甚至连找对象,都要包办,发动七大姑八大姨介绍,美其名曰:知根知底,不吃亏。
还有催生,带娃......
父母一辈子都有操不完的心,替你办不完的事。
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按照父母的意愿走过了一生呢?
正因为父母的爱太深,关心太重,只能活在父母的大树下面,丢了自己。
所以,很多父母不能理解,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到最后,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吃穿上,90%的父母能准确的知道孩子喜欢吃的菜,玩的游戏,好朋友是谁,喜欢的明星。
但更深层次的喜欢,90%的父母都不知道,例如:孩子以后的志向,学习上的偏好,人际交往能力,有没有什么困惑等,父母几乎说不出来。
初高中后,父母对孩子了解的越来越少,很多家长几乎没有话题和孩子交流,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周围朋友知道。
所以,有分歧是常事,这时候,往往是家长千方百计想多了解孩子,孩子绞尽脑汁想挣脱家长束缚。
家长越管,孩子越是叛逆。家长说前面有坑,不能走,孩子越想往里跳。
家长苦恼不已,孩子想证明自己。
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争论不休。
到底是哪里出问题呢?
我们来给家长的爱分分类,也许,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第一种爱:补偿型
这种父母往往自己年少时条件不好,对知识有很大的渴望,但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一直有遗憾。
后来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便利条件,希望在孩子身上帮自己圆梦,补偿自己。
第二种爱:亏欠型
这类父母主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忙,没时间陪伴孩子,等有时间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
父母会觉得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亏欠孩子太多,所以会加倍还给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弥补错过的时光。
第三种爱:优越型
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教育特别关注,自身文化层次也很高,对孩子教育也会出现两级化:
要么对孩子很严厉,要求孩子各方面都遥遥领先其它人,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要么任性放养,让孩子自由生长,最后再来修枝打杈。
第四种爱:盲目跟风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随主流,没有自己的主见,迷信各类专家,相信权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比较急切。
把孩子当小白鼠,只要认为是好的,都让孩子尝试一遍,忽略孩子自身发展。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这些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给孩子强加了很多自己的意愿。
都想帮孩子走捷径,自己吃过的亏,提前帮孩子清除掉,自己受过的苦,想方法帮孩子跳过去。
于是,孩子的好奇心被点燃了,少年的勇敢和冲动被激发出来,对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置之不理,即使碰的头破血流,也要往前冲。
孩子相信,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辈一定会比父母辈强,
最后的最后,发现谁都没有错,只是都忘了,人生的路只能自己走,没有捷径。
父母总结的经验只能是父母的,孩子想要有所得,还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父母代替不了,孩子也未必会听。
只有把该摔的跤,摔够了,把该吃的亏,吃够了,孩子的每一步才能走得更稳,更坚实,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一次次抉择中,做出正确判断,找寻前进的方向。
让孩子做自己,哪怕会受伤,哪怕有风雨,请相信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