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大半夜睡不着,于是拿起手机在网上买了很多书籍。
今天早上醒来,我还跟老公说了此事。他问我都买了些什么书籍,我快乐地分享并期待早点儿收到包裹。其实家里已经有不少书籍,而且很多都没有时间看。平时上班忙,晚上回来处理工作、做家务、写东西。一到周末,只想躺平。
上次搬家的时候,我嫌东西太多。特别是我的书籍,都有满满几大箱。我在心里下决心以后少买东西,但每次都忍不住。平时会收到别人免费寄来的书籍,我自己也有囤书的习惯。
每次看到好书都会忍不住想买,哪怕偶尔翻上几页也觉得是有用的。总觉得囤积于我而言,是一种安全感。其实不光是书籍,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比如生活日用品、衣服、鞋子,有些可能用不着。但是如果赶上有优惠,就会买很多。
有一天早上在上班前,我在某直播间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在童年缺失的东西,长大后会进行自我补偿。
这个观点,似乎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
主播长得很温婉、漂亮,声音也很好听。她是资深媒体人,曾经在电台做过多年主播。她讲到自己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长大。所以当自己工作有能力后,就会给自己买很多漂亮的衣服。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母亲也很少给我买新衣服。每次收到堂姐、表姐们的旧衣服还挺开心的,因为比我现有的衣服款式要新颖、漂亮。
这么多年,最不能让我释怀的就是买书跟投稿。
我记得有一年腊月,我跟母亲上街买东西。当时想买一本《段篇章》要五块钱,母亲就是不给我买。她说可以回家拿哥哥的旧《新华词典》查,觉得没有必要非花这个钱,最终非但没有给我买,还在大街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多年后我一直都记得。
后来读初中时,我看到一些书籍、报纸上的投稿信息。于是我开始把自己写的文章寄出去,投稿到杂志社。我开始每天期待着回信,最后我也收到了回信。对方让我准备参加复赛,但是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一天到晚只想着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她大声地训斥道。
在她眼里,这些都是没用的。因为那时在她有限的认知里,只有每天搞学习才是对的。
后来我不再去投稿,也很少写东西。他们都觉得我性格孤僻、内向,不爱说话。那时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无论怎么学习成绩都是中等。
我熬过了初中,便到了高中。每个月我会从为数不多的生活费里,还能攒下一些零花钱。有时候周六下午学校放假,便会在校门口买一些很旧的文学杂志。
到大学后,我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念了喜欢的英语专业,也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我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各种书籍,我的文章也频频上校报。我经常可以领到一些稿费,通过家教、奖学金、打暑假工赚到一些钱。
那几年我几乎并没有问家里要什么钱,学费大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赚来的。
前段时间母亲带着侄子跟侄女来苏州,某天晚上我教育俩孩子。我们聊天的的时候。谈到了我小时候的事情。我经常给哥嫂的孩子买各种书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候我挺羡慕现在的孩子,家里有那么多书籍可以看。
但是很多时候,这俩孩子都只想着玩。父母也是溺爱,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姑姑小时候想买一本书籍,只要五块钱。你奶奶非但没买,还给我揍了一顿。”我笑着说道。
“你还记得,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啊。”在一旁的母亲说。
“我记得,家里还不至于穷得连五块钱都没有吧。”我笑着说道,然后感觉自己眼里有泪光。
“那时你奶奶反对我写东西,要不然也可以成为一名作家。”我笑哈哈地说道。
“其实我大学也赚了一些钱,真该早早买一台电脑。在网上学习、码字、发现更多赚钱的机会,而不是毕业后连电脑都不会用。”我遗憾地说道。
后来老公说我不该提起,但好像就是自己身体里的一根刺。
其实,我知道母亲现在想来对我是有愧疚的。她总说现在我带她到外面看看,是享受到了我的福份。但其实我很感谢母亲初三让我复读一年,然后让我继续念高中、大学。当时身边充斥着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更何况学习成绩也不好。村里同龄的女孩子,大多早早地出去打工、结婚、生子。
前些年母亲也不催我结婚、生子,一直都很理解与支持我们。
其实母亲当时的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事情我也渐渐释怀。那些,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能治愈我们自己的,是与内在的小孩和解。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也许,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哀悼自己失去的,承认自己从未拥有过的,让自己真正“长大”。
我们终将要学会与周围的一切和解,也终将被治愈。
所以童年缺失的东西,长大后补偿自己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