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很多朋友进入社会以后,如果从事的职业与英语无关,十有八九会把英语搁置起来。这些朋友十分聪明,他们心里都有一本账。
毕竟英语只是一门语言,但是如果大学4年也算上的话,他们至少投入了10年以上的光阴,收益就是一张大学文凭。当然,从一生的价值投资看,这样的投入尽管成本很高,但是在我们国内还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没有这10多年的英语投入,也就没有你今天的光鲜工作。
不过,进入社会以后呢?他们还需要像在学校那样每天捧着本英语书,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根本用不上的英语上吗?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这里牵涉到一个沉没成本问题。这是因为过去的10多年教育投入是不可逆转的,既然这种历史成本对当前职业产生不了收益,那么就应当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所以,在我的这些朋友看来,与其继续将大把的时间投入到不能带来职业效益的英语上面,还不如就此止损,把时间投资到人生的其他方面,也许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更大的复利。
所以,我的这些朋友对待人生还是比较理智的,也是精打细算的。的确,如果你在走上社会以后,仍然把英语作为一项人生投资,那么就要谨慎操作了。
然而,我当年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把英语作为一项投资品来操作。现在想来,尽管无怨无悔,还庆幸当时作了这样的选择,但是在旁人看来,还是有些意气用事的。
据我观察,对于那些职业与英语没有多少关联的人来说,如果继续在英语上投资精力和时间的话,大多数还是在体制外工作的。
这是因为体制外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对职业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还是比较多的,说不定哪天就会从事一份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在英语上的持续投资就相当于给自己的人生多加了一份抵御风险的保险,从长远利益来看,还是比较合算的。
而我一直是在体制内工作,而且当年从事的岗位尽管十分核心,但是也比较封闭,全天候的笔杆子工作,与英语没有任何交集。
但是我对英语却是情有独钟。当时的工作十分繁忙,几乎24小时连轴转,随叫随到,有时候为了一个会议材料,必须通宵熬夜赶出来。我现在喜欢熬夜的毛病就是那个时候患上的,一直根治不了。
然而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我还是想把英语进行到底。一开始并不完全作为一种投资来对待,只是单纯的情感羁绊。毕竟相伴了10多年,而且无论是在我的高考还是后来的研究生考试中,英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一时难以割舍,就这样继续不计成本地将自己可怜得微乎其微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
那个时候,我对待英语的态度纯粹是战术意义上的,还是在如何提升英语技能上下功夫,所有的英语策略都是围绕细节进行。这些可能是刚刚踏入社会以后的职场新人一时摆脱不了学生思维的通病吧。
不过,随着职场境界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我对英语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这个时候我开始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与英语相处之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