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想写的一篇文章。
但是依然没想好题目。
两周前,父亲再次住院,需要做一个手术。我回去陪护了几天。
看到了一些人情冷暖,感受了一些世态炎凉。
当老去的父母住院,儿女们会如何对待?
当年幼的小孩住院,父母又是如何照顾的?
值得深思。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小县城里的医院,医院条件客观上来说,有点差,尤其是看了很多大城市里非常现代化的环境。但毕竟是小县城,人们也都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医院里卫生条件一般,楼也是很多年的楼,有些破旧。卫生间是公共的,没有私密空间,还是不能用完冲水的那种,需要隔一段时间才会冲。一层楼一个洗手池,池子里黑黑的。所以,在那里三天,我没有洗头,也没有洗澡。
当然,这些都还好。我也可以接受。
回去的时候,父亲手术已经在头一天晚上做完了。手术顺利,只是需要住院一段时间。
第一天
同病房里来了一个小孩,大概7岁左右,也是做了个同类型的手术。医生抱着刚做完手术的小孩来到病房,小孩还在麻醉状态,昏睡中,身后跟着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看得出,家属们脸上担心着急的心情。全家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个小孩身上,尽管医生一再说,是小手术,没有问题的。但是家属们还是寸步不离的待着。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多,麻醉药的药效渐渐褪去了,小孩子疼的哭了起来。妈妈赶紧去把小孩抱着,不停地哄着,而爸爸爷爷奶奶也在一旁不停地安慰着。小孩子小,伤口应该还是挺疼的。妈妈开始小心翼翼的给孩子喂点水喝。渐渐的,小孩子也止住了哭声。
直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医生说小孩可以出院了。回去好好照料即可。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小孩子一起回家了。
第二天
第二天上午,病房里转来一个从ICU过来的病人。老人已经75岁了,据说是车祸,已经做了两次手术了。差点进了鬼门关。
老人插着氧气瓶,上半身和一条腿裹着厚厚的石膏,看得出来,很难受。除了医生护士,只有一个中年阿姨陪着进来。后来得知是病人的女儿,48岁。
后来聊起来,渐渐得知了一些情况。
老人骑着三轮车,在一个路口被一辆皮卡撞了,人已经飞出去了。肇事司机倒是没有逃走,但是也没有负责(没有来医院看过,也没有给钱)。在农村出现这样的事情,真的比较难处理。说起来,老人的女儿就抱怨起来了。
老人的女儿全家在广州打工,十多年没怎么回来。后来在那边又生了一个小孩,不适应老家的水土,所以过年也不怎么回老家来。还有一个大儿子马上就大学开学了,留在老家。阿姨说,她也过得很不容易,这些年日子紧巴巴,不是不想照顾老人,实在是也没办法。加上生的小儿子经常生病,也确实顾不上太多。
快中午的时候,又来了一个中年男人,我本来以为是亲戚来看望的,后来得知是老人的小儿子。
老人一共有3个儿女:大儿子在外地,据说得知车祸,根本就没搭理;二女儿常年在广州,这次才赶回来照顾;老人跟着小儿子过,但是小儿媳对他很不好,医院一次也没来看过,而且这个小儿媳是后来娶的,原来的那个生了个女儿之后就跑掉了。
所以,能来照顾老人的是这个二女儿和小儿子。
老人说,儿女孝不孝顺,已经不是养儿子防老的时代了。养了儿子不当家也没用,养了女儿能来照顾也是很孝顺的,有时候女儿比儿子更贴心。这倒是实话。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农村,甚至在城市,都是很普遍的情况。一方面是钱的问题,一方面是照顾的问题。当老人生病,能都做到的真不多。
还记得去年父亲在市里医院的时候,同病房有一个中年人做心脏手术。只有妻子陪同。
据说两人只有一个女儿是嫁在附近的,年龄跟我差不多。但是即使父亲做手术时候也没有过来。只有一次中午,看到女儿来病房5分钟就走了。住院的那些时间里,只去了那么一次。父母也只能无奈叹息。
可能女儿也有她的不容易吧。可谁又知道呢。好在两个中年人,可以互相扶持。
我不是独生子女。我也很庆幸我不是。
记得有朋友说,你父亲住院你接来南京啊。好像只有接来照顾才是体现孝顺的方式。
说实话,怎么可能呢。且不说我没有时间天天在医院陪护,南京的医院也不是我们能住的起的。我一个人在这里尚未站稳脚跟,存款没有,还有一堆债要还。我不知道这个时期的我还有多大的能量去做这件事情。
这可能也是远在异乡有点可悲的一点吧。
父亲住院一周多,我走以后,还有姐姐偶尔陪护,还有几个亲戚轮流去陪护。
姐姐选择回老家,也是因为外甥那次生病,才决定离家近一些。
父母对儿女,大多是无私。
儿女对父母,可能就有所保留了。
特殊情况的除外。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也许都不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