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篇就直截了当的以一幅悲惨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开启了主人公Jean Valjean悲惨的一生。整部电影前半部分都是一种惨烈压抑的氛围,巴黎底层人民生活的穷困潦倒、贵族的冷漠与鄙夷,那些饥饿游民踉踉跄跄拥挤着,潮水般涌向马车和任何一个经过的穿着华丽的贵族,他们伸出一双双枯干的手乞求着施舍,眼中夹杂着渴求食物的卑微、忿忿不平的怨气、无能为力的绝望以及面对权势律法贵族的畏惧。
同样是在底层挣扎的穷困工人,却仍心怀着嫉妒、狭隘与恶毒,容不下工厂女工芳汀的美貌,看不惯她与众不同的作态,发现了她的秘密犹如发现了一大堆闪闪发光的金币,那种仿佛终于抓到仇人把柄的狂喜把她们无处发泄的愤恨推至顶峰,一下子喷涌而出,却也把无辜的芳汀踩至谷底深渊,以致她沦为娼妓、最终带着对女儿珂赛特无尽的牵挂绝望的死去。主教对Jean Valjean的两次宽恕是对他救赎的起点,而与芳汀的相识,珂赛特的出现,才真正让Jean Valjean得到了心灵的洗涤,那份责任激发了他人性中的善,赋予了他对生命更深刻的情感体会,正如他所说的,他放下了怨恨……
此时的底层巴黎人民在水深火热中艰难挣扎,在黑暗中散发着绝望的气息,一群慷慨激昂的年轻力量登场,他们中有贵族,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有工人……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却有着同样的诉求与理想,他们认为人民被压迫的够久了,一定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奋起反抗,可不得不说,他们既是希望的火种,也是过度的理想主义者。影片里,那一个个迅速失守的据点和一扇扇匆忙紧闭的门窗将底层民众的软弱与恐惧体现的淋漓尽致,年轻的学生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等到任何一位民众的救援之手,而他们的理想与信念面对炮火与强权,不堪一击,整个起义短暂脆弱,惨痛壮烈,仿佛一场闹剧,草草收场,战火之后,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再无意气风发,鲜血混着雨水,肆意横流,整个堡垒都沉默着……而当那位固守法律与权威的贾维将他的徽章取下,缓缓放到牺牲男孩的胸前时,可能才体现出了这一群人斗争的一丝微弱意义,它动摇了一位冷酷无情人的心,给看似坚不可摧的黑暗势力打了不痛不痒的一针,却也埋下了火种。
Jean Valjean宽恕了贾维,贾维也饶恕了Jean Valjean,他犹疑的扔掉了手中的枪的那一刻,他在高墙岩上独白那一幕,他曾固有的信仰和现在的所作所为的意识的对抗,他的价值观的崩塌,他的矛盾和怀疑,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将他推下高台,纵身跃进了洪流之中。
影片最后,Jean Valjean孤独的坐在修道院的摇椅上,在弥留之际,感叹着一生,思念着珂赛特,芳汀衣着整洁,容光焕发,再次来到他的身边,呼唤着他,来带走他,此时珂赛特也带着心爱之人飞奔到修道院,跪在他膝前,诉说自己对爸爸的爱与不舍,这诀别的画面很难不让人动容,如马里欧所说,他是一位圣人,他不仅实现了自我的救赎,更用自己的善良与爱救赎了他人!
整个影片就像是一幅幅会动的油画,一帧帧,一幕幕,都鲜活的浮现在眼前,每个人物仿佛都是从画中走出,所有的台词都是以歌剧形式来演绎,影片像是把真实的巴黎人民生活直接搬到了荧幕里,完全没有刻意修饰造作,给观者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以及心灵的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