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小檬
原创作者,擅长书写两性情感心理。新浪微博头条文章签约作者,知乎、简书、搜狐、百家号专栏作者;用个性和清醒的文字,浇灌猩红的情感之花。公众号性情美学,喜马拉雅电台:性情美学|小檬夜话。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公众号后台联系)
更多原创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性情美学
每日更新,精彩不断
“爸爸,我回不来了!”
这是被带走后离奇失踪,最后在海上被找到遗体的杭州小女孩章子欣,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通话。
那是在2019年7月7日,被人带走的第四天,本来说好6号回的“租客”没有实现他们的诺言,子欣的父亲章军和女儿的最后一次通话。
章军问女儿:“你们在哪里?”
子欣说:“在象山。”
接着她补充了一句:“爸爸,我回不来了!”
当时的本意是,那一天她不能按时回家了。
一语成谶。
最后章军等到的,是在海水上漂浮了多日的小小的身体。她以这种残忍的方式回来了,却再也见不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在看子欣爸爸章军的采访时,是可以看到这个爸爸的焦急和难受的。他坐在礁石上,面容憔悴,眼神迷茫,几近崩溃。
他喃喃地说:“如果真要是死了,能找到也好,我也能安心。”
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章军不爱孩子吗?我相信是爱的,从他的行为举止反应都可以看出来;爷爷奶奶不爱孩子吗?应该也是爱的,从章军的言语中也可以听出来。
但是,爱有时只是力不从心。而一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可以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命运,甚至生死。
下面,让我们来还原一下不幸的小女孩的原生家庭吧。
1. xingqingmeixue
短暂的幸福
时间退回到2010年,章子欣出生的那一年。
那一年,年仅16岁的子欣妈妈,只身来到杭州一家印刷厂,在这里,她认识了比自己大十岁的章军。
2010年10月12日,她生下章子欣时,还不够领结婚证的年龄,直到2013年满18岁了,才领了结婚证,而这时候,子欣已经三岁了。
当时的一家三口,过着当地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孩子哺乳期时,爸爸在杭州打工挣钱,妈妈住到公婆家带孩子,爷爷奶奶帮忙。
子欣大些后,章军转到绍兴工作,子欣妈妈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也跟着过去了。
工作稳定后,夫妻俩把子欣接到绍兴,一家人团聚。能够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那段时间,是子欣一生中仅有的,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光,也是子欣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子欣妈妈记得,那时子欣在一所民办幼儿园里上学,他们很注意孩子的安全,孩子也听话,她下班如果脱不开身,会找关系最好的同事帮忙接。如果没有,子欣再晚也要等到妈妈。
2. xingqingmeixue
分裂的家庭
可是,好景不长。章军夫妻俩都是暴脾气,把日常的琐碎矛盾推向关系的终结。
有媒体报道说,章军那时好打牌,很晚才回家,打工的钱也没存下,家里的房越住越小。
子欣妈妈也还很年轻,当时她的妹妹也到了绍兴,她就经常住到妹妹家,有时还陪妹妹见网友,醉醺醺地回家。
章军看不惯,有一次趁女儿不在,把家里的电视、碗都砸烂,离家出走了一个星期。
夫妻二人最后一次吵架,章军还动了手,子欣妈妈不久就把东西全部搬走了,2016年,她南下投奔在广东打工的父亲。
后来,子欣妈妈这样描述章军:他脾气不好,经常家暴。
自此,她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女儿。
当时只有6岁的子欣,似乎很早便把父母的矛盾看在眼里,藏在心上。爸爸把家砸了,她回家后看到,没问一句话。
妈妈离开后,子欣回到爷爷奶奶家。
有一次,子欣妈妈给女儿打电话,子欣问妈妈会不会不要她,妈妈说“怎么可能”,女儿又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妈妈答:“忙完就回来”。
知道女儿失踪后,有媒体提及与女儿的分别,子欣妈妈始终平静地说,因为与女儿打起电话就聊个没完,爷爷奶奶觉得聊得太晚,又总劝她回心转意。
2016年夏天以后,她再也没往孩子的爷爷奶奶家打过电话,也再也没见过女儿。
后来,子欣的姑姑问她想不想妈妈,她很乖巧地说“不想”。
“心里想不想却谁也不知道”。
家庭的分裂对孩子的身心打击,不一定是显性的。那么乖巧的子欣,从小就只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表现得异常的”懂事“,令人心疼。
3. xingqingmeixue
孤单的孩子
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章军回忆起女儿刚出生那会儿。
时间回到2010年10月12日,那天上午9点,子欣来到了这个世界。刚落地的时候,小小的一个,抱在怀里软绵绵的。
章军记得,孩子出生第一天,自己给她穿衣服。“那时候她头都支不起来,歪来歪去,腿也软软的。”
他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又迅速摘下眼镜擦掉。在每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他都需要再回忆一次,不仅是回忆这几天来的每个细节,还时常需要回忆从女儿出生起,父女俩曾有的相依为命。
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停不下来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折磨。
想起女儿时,章军脸上总有一种又安慰、又愧疚的神色。子欣4岁前,都是妈妈带着在淳安生活,章军则在杭州打工。
后来他去了绍兴,妻子也带着女儿赶了过来——他说起那段一家三口团聚的时光:“每天早上先送她去幼儿园,我们再去上班。”章军想起自己小小的女儿,背着书包站在自己面前,一个字都再也说不下去。
和妻子分手后,他带着女儿在绍兴过了几个月,最终把子欣送回淳安老家,自己外出讨生活。
最初几年给别人打工,逢节假日他几乎都会回家,一次呆个两三天,一年算下来也聚日无多。
后来自己做点小生意,每次回家的时间可以长些,呆上半个月,和女儿多了长期相处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一年也只有两三次。
在更多他看不到的时候,曾经怀里软绵绵的小东西慢慢长大,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长成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小姑娘成绩不错,嘴甜爱笑,她喜欢蓝色和红色,喜欢玩布娃娃。可是小子欣缺少玩伴,总是有些孤单。
章军记得,他给女儿买过很多布娃娃,她常把它们排成一排,对着说话。
也许正是因为孤单,子欣容易与人相处,喜欢自来熟,从来不设防。她喜欢到姑妈家玩,喜欢姑妈家的小儿子多多,还喜欢到山下的酒店里,和工作人员姐姐们打成一片。
4. xingqingmeixue
为什么,为什么?
这样的易与人相处,在这次事件中,也成为梁某两人带着她从漳州到宁波,辗转上千公里的基础。
在多名目击者的描述里,子欣一直没有异常表现,三人气氛融洽,看起来有时甚至像是一家人。
在失踪当天,章军和女儿通过最后一个电话。“7日中午的样子,他们还没把人送回来,我已经很着急了,打电话催。”
电话接通后,章军和女儿说话,电话里子欣的声音并无害怕或者惊慌,只是难掩失落——得知爸爸和自己最喜欢的表弟都在淳安,她很想回家。
根据当时三人乘坐的网约车司机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梁某、邓某一直拖,哄着子欣“再玩一玩就回去,很快就回去。”
章军说,在和自己的最后一通电话里,子欣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我问你们在哪里,她说在象山。第二句是,我(今天)回不来了。”
说完这两句话,电话就被梁某拿走,章军要求他立刻把女儿送回来,不然就要报警。两人扯了几句,为了证明自己,梁某还把电话拿给网约车司机,让章军与对方讲了几句。
“我叫他(网约车司机)把娃娃送回来,他说你们商量好,我可以送到火车站去。我也不敢太强硬,毕竟孩子还在他们那里。”
章军说到这里,突然自己顿住了,“我现在跟你聊,才反应过来,我要是那时候留下网约车的联系方式,让他直接告诉我地点,或者叫他给我送回来,是不是就可以找回来?”
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他立刻后悔起来,不停纠结。“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他揉揉一头乱发,“我们那时候也怀疑过网约车司机是他们一伙的。但我当时该试试的,为什么没想到呢。”
让人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章军一开始听到两个骗子并不是去上海时,不立刻报警?为什么明知道女儿没能按时回来,还有心情去和老婆离婚,而不是第一时间赶去找孩子?
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在乎这个女儿。
那个极想知道又不敢去追寻的答案,在7月13日下午,得到了最心痛的解答:和子欣高度相似的遗体,于当日中午12点30分,在象山檀头山岛海域被发现,当晚得到了证实。
也许到这时候他才清醒过来,他才感到五雷轰顶:那个曾经怀里软绵绵的小东西,她长大了,却再也回不来了。
5. xingqingmeixue
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
在这里,我注意到小子欣一个有点异常的行为:极易与人相处,和两个陌生的大人竟然可以在第一次接触后就非常熟悉,甚至粘他们。
这样的孩子,其实随时都有被拐走的危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危险意识,也完全没有对陌生人的芥蒂。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是正常的,很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在幼儿和青少年中更常见,而且对青少年社交也会有影响。
在最新的美国DSM5(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中,加入了反应性依恋障碍和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这两种主要针对儿童的诊断标准。
反应性依恋障碍多表现为,儿童对于成人照料者的持续性的情感退缩,比如很少寻求安慰或在被安慰时反应程度很低,以及对他人很少有社交和情绪反应,很少有正性情感并经常出现负性情绪。
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的儿童,某些方面会出现与反应性依恋障碍相反的趋向,比如会主动与陌生成人接近并缺乏含蓄,呈现出自来熟的言语或肢体行为。
显然,子欣属于后者。有这种障碍的孩子,往往很轻易和别人熟悉,而且对危险完全没有意识,甚至会经常在陌生场所中不告知照料者而冒险离开。
这两种心理障碍,是怎么引起的呢?它们多发生在极度缺少照料的儿童,比如经历了社会忽视,持续性的缺乏安慰、激励和喜爱,反复性的变换主要照料者,成长在非正常环境。
这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子欣的家庭:父母不和、家庭变故、母亲离开、父亲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照料者的变换、成长环境的非安全性。
不得不说,这也是促成这个悲剧的一个根源和诱因。
6. xingqingmeixue
被遗弃的孩子
一个艰难挣扎在生存线上,面临婚姻危机的父亲,又遭遇女儿失踪,面对舆论的拷问和攻击,我们确实看到了他的艰难。
在这里并不是指责章军不爱自己的孩子,爷爷奶奶缺乏爱心。而是也许他们还根本不懂得”爱“的含义。
但这件事之所以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就是因为它代表着家庭中很多孩子的隐痛。
这个隐痛就叫做:活着没人疼,死了无人知 。
天下绝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但这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心无力”的。
知名心理咨询师卢悦说: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出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太缺爱了。
其实父母的“遗弃”不一定非要这么戏剧化,不一定非要像前几天新闻里说的“一个妈妈出门想要静一静,三天回来后,孩子已经死亡”。
最大的“遗弃”,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只是“衣食父母”却不是“情感父母”。
更多的时候,孩子遭遇的是一种心灵上的遗弃。
我们努力给孩子找学区房,努力花所有业余时间陪着孩子去各种辅导班,拼命赚钱为孩子出国留学做准备,这是不是爱?——是爱。
但是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不是。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常年因为要”挣钱养家“而从不照顾孩子的父亲,每次回家都留给孩子一叠钱,然后又离开了。
有一天,当这个父亲回来又准备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拿来了一抽屉的钱,摆在父亲面前说:”我把这些钱都给你,能不能换来你一天的陪伴?“
父亲此刻感到被羞辱,摔门而出。其实,他感到更多的难道不是愧疚吗?
回想那个曾经在原生家庭遭遇过创伤的你,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痛苦?
这个案件,也让很多人投射到自己。我的好朋友正是这样: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分居,父亲从小就没有给过她一丝爱。
她能看到的,只有他的极度冷漠,和母亲离婚时,对抚养费讨价还价。当她长大以后,却依然不知廉耻地来向她索取物质的支持。
这造成了她非常大的心理缺陷,正如以上所说的两种心理障碍:
虽然反应性依恋障碍和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的诊断对象为儿童,但会对成人后的人格形成以及社会能力的养成造成影响,并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
比如难以产生依恋感并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因而影响到家庭婚姻生活;
比如虽然交际广泛、朋友众多,但并没有稳定而深入的社交关系,甚至经常因为谎言而不被信任,因而对事业发展造成障碍。
这些缺陷,她都有。
她很想改变自己,她无数次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她,要承受这么多。
她也曾经很想去问问父亲,有没有对她愧疚过。
当很多一直都纠缠于原生家庭恩怨的人被问及:“父母怎么做,你就可以放下仇恨?”时,她们的回答几乎无一例外是这句话:
1. 承认:对不起孩子,我确实伤害了你。
2. 在乎:对你的伤害,我很心痛,要是能穿越回过去,我绝对不会那么做。
3. 投入:我可以做什么,可以弥补你?
承认,在乎,投入。其实你对孩子的爱,有这三个词就足够了。
他们最需要的是:被你看到,被你在乎,被你所爱。
但很多人的父母,并不能理解。甚至会暴跳如雷,说我是为了你好,你竟然这样质问我?
我们来想想,假如子欣的爸爸能够留在家乡,帮父母一起做生意,陪伴小子欣健康成长,守护在女儿身边,那对骗子还有机会下手吗?
假如章军对子欣的妈妈友善一点,不阻止她看望孩子,而她妈妈也能经常来看望女儿,子欣还会那么缺爱,那么容易被人骗,甚至把杀人犯当亲人吗?
其实,很多已经做了父母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做父母。网上有一句玩笑是:为人父母竟然不用经过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有人说,父母这个词汇,是属于心灵富有的人。它和贵贱无关,和道德无关,只和一个人有没有被充分的爱过有关。
爱,是一代一代传承的。也许我们的上一辈,并不知道怎么爱。
也许已经身为父母的你,也曾经是个缺爱的人,所以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把爱给予孩子。
可是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又怎么忍心让他们从小就孤孤单单地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呢?
那些曾经缺爱的人,最大的难度,就是如何在长大以后重新让自己充满爱。
只要你被看见,被在乎,被爱过,这样的体验反复发生,你的人生就会逆转,就可以主动地去爱,坦然地接受爱。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心中充满爱的人;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作者:黄小檬
原创作者,擅长书写两性情感心理。新浪微博头条文章签约作者,知乎、简书、搜狐、百家号专栏作者;用个性和清醒的文字,浇灌猩红的情感之花。公众号性情美学,喜马拉雅电台:性情美学|小檬夜话。
文章来自:
性 情 美 学 ID:mybeauty_life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公众号后台联系)
揭开亲密关系的真相
想看更多?
那就马上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性情美学吧
每日更新,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