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指出,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思维与痛苦的关系犹如洋葱,痛苦只是洋葱的内核,而围绕着这个内核,一个人发展出了复杂的防御方法,也就是对抗这个痛苦的种种办法。
作为一般人,我们若失去一个亲人,会认为是彻底地失去这个亲人,而且还认为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不仅会为自己也会为这位亲人悲伤。
通常,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是事件导致了我们的体验,例如我们会认为,是失去亲人这件事直接导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学理论会称,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这样看来,思维和痛苦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了:思维是用来对抗痛苦的,而思维又产生了新的痛苦,新的痛苦又导致新的思维……
不管我们发展出多少层“洋葱皮”,其实都是在使用同一个逻辑——“我不要某些体验”,并因而发展出了种种对抗办法,但如能放下这个逻辑,那我们就可以一层层地破除掉思维的“洋葱皮”,最终就能破除掉最核心的痛苦。
我们执着于某一点,一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好我”,而相反的方向是“坏我”。我们都渴望与别人亲近,但我们认为,别人只能接受我们的“好我”,而不能接受我们的“坏我”。
“高AQ者和低AQ者的差别首先在于,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低AQ者一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而高AQ者却会因为遇到挑战而兴奋。”
“其次,这两种人的心理机制也截然相反。低AQ者是应付机制,他会用种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逃过挫折;而高AQ者是应战机制,挫折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按照斯托茨的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AQ:控制(Control)、归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耐力(Endurance)。
所谓控制,即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局势。
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延伸,即你会不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
耐力,指“逆境会持续多久?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衡量AQ的最重要尺度,他测评AQ的公式是:CORE= C+O+R+2E,这无疑表明了他对忍耐能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