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这天,我们一家三口很忙,忙着走亲戚,这亲戚只走了这一天。
话说现在回农村走亲戚没车不行啊,如果离得远,坐公交车很不靠谱,有时等到十点也不一定能到亲戚家里。况且过年去太晚让亲戚等不好意思,因为早上那顿饭是必吃的。早在两天前老爸老妈就打电话问我回不回家,我说当然回了。
知道我们没车,老爸老妈早早就安排我两个侄儿接我。大侄儿脾气跟我大哥一样暴躁,动不动暴跳如雷。早上让他早早起床,那跟拿刀架在脖子上一样,所以早上一般没人敢给他安排事情。我小侄儿还好,虽然也爱睡懒觉,但让他早上接个人还是没问题的。小侄儿初一下午就给我打电话,确定回家时间,有侄儿还是好。
早上八点半小侄儿给我打电话,说他马上到我家楼下,我带着孩儿他爸还有孩子下楼梯往小区门口走去。到了门口,等了三十秒钟,小侄儿车开过来了,我们坐上车回家了。
走到街上我们正在买礼物,二哥电话打过来了,问我们到了吗,老妈准备下面条。早上关中人待客必吃臊子面,去哪家都一样,如果吃别的会被人笑话。这臊子面的面条是提前用机器压好的,每家大概最少压十斤挂面,每年大年二十七八就开始压面条,去加工面条的人家排队,有时排队要排半天,这面条一直要吃到过完年。
我说马上就到了,买好礼物赶紧坐车回家,到家门口,老妈戴着围裙早早就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不过老妈的迎接方式很不同,她一般用吼的,嗓门之大,足以吓死一只老鼠,当然这是形容词,有没有吓死老鼠我没见过,就听说女人高分贝尖叫会吓死老鼠的。估计老妈的嗓门不够高,不够尖,我家老鼠还挺多。不过我从小到大都是在她吼声中长大的,她的大嗓门我已经免疫了。
我们下车后去车后备箱拿礼物,一家三份礼物,三家就是九份,对门阿姨和叔叔看见我们提了这么多礼物,笑称商店被我们搬回家了。老妈说三家么,可不得这么多礼物。
放下礼物,我去厨房帮忙,老妈水已经烧开,臊子面的汤已经调好味道了,一股醋味儿冲入鼻中,这是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汤讲究的是煎稀汪,煎就是我们说的汤要烫,稀是汤要清澈,汪就是油汪汪,汤上面漂一层臊子油。
农村招待亲戚用的柴火灶,前后两口大锅,各烧大半锅水,前面的锅下面条,后面的锅是臊子汤,面条出锅后先在大盆里过一下冷水,然后再将面条控干水捞入碗中,另一个人负责给面条浇上汤,再将臊子面放入盘子中,一个大盘子通常装六小碗面,由主人端到饭桌上,等客人上齐后就开始吃,这面条不能放时间长,一上桌就得赶紧吃,要不面条就坨了。
我们正吃饭时,我大姨和我大表哥来了,这天就我们一家三口和我大姨还有我大姨和我大表哥一共五个客人。大姨耳朵聋了,我们说话她听不见,要靠写字才行。但是我妈说话我大姨听得懂,两人一问一答很默契,根本看不出来我大姨耳朵有问题。
吃完早饭,我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大姨一个人躺在炕上睡觉,我去房间跟她说话,她看着我笑,没反应,估计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老妈在房间里陪我们坐了半个小时,就开始准备中午饭了。午饭比较随意,臊子面也行,炒菜米饭也可以,稀饭也挺好。
老妈中午煮的稀饭,再配上十几道菜,有买的现成的凉菜,还有老妈提前做好的,比如醋粉,凉粉,甑糕,吃时稍微加工一下,再炒几个菜,一顿丰盛的午饭就做好了。我爸是陪客,早饭午饭都要坐上席,两个侄女儿也做陪,我二哥二嫂在厨房忙碌,不时出来招呼一下我们,父母忙着做饭,女儿上桌吃饭,反正迟早都是客人,提前熟悉一下也好。这让我想到红楼梦,老祖宗带着未出阁的姑娘上桌吃饭,姑娘的父母忙着伺候公婆,等大家吃完了她们才抽空吃。原来这传统一直都在,并没有被遗忘。
我们吃完后,我老妈和我哥嫂才上桌吃饭,等全部吃完了再收拾厨房,两点半老妈忙完了,然后来到房间和我们说话。过年就是这样,主人家在厨房忙碌一整天,然后和客人在一起坐两三个小时说说体己话,四点客人就要回家了,主人这才能休息休息,客不走主不安啊!
下午回家自然是小侄儿送我们了。大侄儿结婚三年了,早上带着我侄媳妇和小孙女也去他岳父母家了。小侄儿今年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他在上海打工多年,前年回家时买了车,去年又在县城买了二手房,我老妈说万事俱备只欠媳妇儿,二侄儿的婚事被提上了日程。我下午还去小侄儿的房子看了一下,虽说是二手房,挺新的,房间很大,都不用装修,小侄儿过年一直在县城住着,白天回家。
晚上老公又带着我和儿子去他小姨家坐了一下,我们的亲戚就走完了。
很怀念小时候过年,尤其是走亲戚,从大年初二一直走到大年初十,有时一天还要走几家。哪像现在,农村没有几个人了,很多老人被儿女接到城里过年了,农村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很多人说去除走亲戚这一陋习,如果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陋习,那人活着有什么劲儿,中华民族的传统不能丢啊。
现在的人图省事儿,不结婚不生孩子不走亲戚,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