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木子哲思
作为简书新人,现在每天总想着写作变现的我,每天下班就拿着手机盯着看今天是否有了新的粉丝、点赞,阅读量。可是每天准备开始写作时,又不知道改写什么?没有好的写作认识,就没有好的素材积累,就抓不住好的写作灵感,也就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又怎么能够真正获得读者的认可呢?我最近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答案,可是我们到底该怎样去写作?该去写什么样的内容?该怎样才能做出一篇好的文章呢?
中学时听老师讲过的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可是那时候总是迷糊的,没有真正的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只知道写作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能够无病呻吟。直到后来通过网络查询才知道,这其实是给历代文人的一句古训,告诫后辈读书人要有历史的使命感。“时”,为时代之意,“为时而著”,是指读书人要时刻对自己的时代关注,对现实社会关切,对国家与社会进步要有责任和使命感,去倾听这个时代的足音,呼吸其空气,把握住它的脉搏,让我们的心与时代的保持一个节奏跳动,真正的做到为国家而歌,为时代而唱。可是我们又如何才能够做到呢?这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属于我们这代读书的责任。那么我们就从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开始做起吧!
一直在思考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每当开始写作的时候,心就说不出的煎熬,可是内心就是不愿服输。于是我就在网上搜索哪些书籍可以教人提高写作水平,搜到了国内外的很多关于写作的书籍。国内的诸如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王定军先生的《作文十九问》,还有简书创作者弘丹的《从零开始写作》等;国外的如美国作家娜塔莉.戈登堡的《写出我心》,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劳拉.布朗的《完全写作指南》等等,都是关于写作的好书,最终我选择了豆瓣评分为9.1的《文心》开始学习。
昨天开始学习了《文心》的第一课,也写了读书随想,可是由于昨天状态不佳、心情也不好,文章写好后发布不久就将它放到私密文章里去了,不好意思让简友再看到。不过也不是全无所得,至少学到了该怎样去真正的读懂一篇优秀的文章,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走马观花的去读。优秀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地读,仔细的推敲。不认识的字与词,要先合理运用工具书与网络,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通读,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将其记下来,然后认真的思考、仔细的琢磨。将自己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中去,联想作者对外部景物的描写与内部情感的表达的关系,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对优秀的文章进行学习,不断地练习与实践,我们也将会慢慢的懂得通过不同的外部景物的描写去编织属于我们心境不一的内部情感。
今天状态较好,学习了《文心》的第二课,认识到重复法与拟人手法在文章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秋夜》里的“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为重复法的使用,《登泰山记》里的“苍山负雪,半山居雾若带然”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学到了方块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词性,我们在学习时要仔细的思考与推敲。只有自己真正懂得了,我们在作文时才能正确的运用,为我们的文章增添美的感受,文章的可读性增加了,又何愁文章没有阅读量、点赞和评论呢?
学习了《文心》的第三课,我知道了一篇文章的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作文所写的东西叫“内容”,标举全篇的东西叫作“题目”。知道了应该何时去作文,那就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件事,看到了一些东西想要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动手写作。知道了作文不是无所谓的玩意,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而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还知道了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是先有了内容,然后才有题目。平常我们写作时总是先有题目然后再有内容,实则是我们心中早有所要写的内容,所谓成竹在胸是也。而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大多时候需要先有题目,实则是我们对于写作的一种练习,当我们在练习中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我们也就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以后,我们在简书开始作文时就会成竹在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