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如懿传》,讲的是乾隆和乌拉那拉氏皇后的爱情故事。相比于《延禧攻略》的比较贴近史实(之前有写过《清宫佳丽三十人》里的魏璎珞里说过乾隆是真的喜欢令贵妃),《如懿传》可能就比较艺术化了。
先说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两个案子。
1776年,一个叫严譄的山西人,上了一道奏折给乾隆。
1778年,一个叫金从善的人,在乾隆东巡时拦住圣驾上了一道奏折。
两年,两个毫无联系的人,上的奏折里,都和一个女人有关。
那就是当时已经死去十多年的继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就是乾隆最后一位中宫皇后。
《清宫佳丽三十人》里说,严譄上的奏折里,就是希望乾隆可以给颁一个诏书,给乌拉那拉氏一个名分。
《清史稿》里记载,金从善的奏折,则是提到要乾隆下罪已诏,很有可能是要他为乌拉那拉氏皇后的事检讨。
乾隆什么态度呢?
看到奏折后,乾隆二话不说一阵暴怒,下令严譄下大牢,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会审。要知道,一般只有遇到全国性的大案要案才能享受这待遇。
而金从善则是审都不审,让大臣议罪后,直接判了斩立决。
为什么乾隆在对待有关乌拉那拉氏皇后的事情上,都这么地不留情呢?
因为他真的很讨厌这个女人。
《如懿传》里,周迅扮演的乌拉那拉氏青樱本来要是被乾隆看中要当嫡福晋的,却因其父母压力,只做了侧福晋。
这一点,乾隆亲自出来说了真相打脸。
在处置金从善时,他说:
“那拉氏本是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
意思是,那拉氏本来就是我还没登基时,父皇给我包办的婚姻才纳她做了侧福晋。而她能当皇后,也只是因为孝贤皇后过世后,论资排辈,才让她从皇贵妃做到皇后的。
所以乾隆对乌拉那拉氏的态度很明确:我娶她根本就不是因为我喜欢她,她有后来的地位,也不是因为我有多宠爱她。
确实,立后这件事,很大程度上还是皇太后的意思。因为孝贤皇后去世后,皇太后觉得乾隆还年轻,中宫皇后空着不合适,就催促他立后。而乾隆心里始终觉得没人比得上孝贤皇后,迟迟不行动。太后干脆就颁发懿旨,说乌拉那拉氏资格最老,位分最高,应立为皇后。
所以乾隆只好让这个他不喜欢的女人当了皇后。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乾隆十三年,他失去了她》,说了乾隆十三年以前,也就是孝贤皇后还陪在乾隆身边时,乾隆和孝贤皇后是多么恩爱。那时就连乾隆的宠妃,嘉庆皇帝的生母令妃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里魏璎珞的原型)都被夺了许多光彩,这个不是他所喜欢的乌拉那拉氏的日子就更别提了。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这个乌拉那拉氏过得是有多辛苦和不甘。即便位分低,身世显赫(乌拉那拉氏是满族里的一大望族),但是没有皇上的恩宠,始终都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在乾隆眼里,她只是雍正赐给她的一个礼物。就像这江山社稷,他当时没有能力拒绝。现在他做主了,自然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而冷处理,就是他的做法。
女人有时就是受不了这种被忽视的感觉。
或许只是她命太不好了,因为她刚刚嫁给乾隆时,对手就是孝贤皇后,就好比一场游戏,开局就跳过新手难度直接到地狱难度,这还玩什么?入宫后,又加入了年轻貌美,温柔贤惠不下孝贤皇后的令妃,她根本就没有胜算,连存在感都提不上。
而最后的爆发,就是乾隆的第四次下江南时,继皇后乌拉那拉氏随行,之后他们爆发的一场冲突。
冲突的原因,清朝历史中没有细说。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我昨天发的一篇文章。
重点是,在这一场冲突里,乌拉那拉氏为了发泄,自断青丝,剪去了一大段头发。
且不说中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满清国俗也不允许随便剪发。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完全闹翻脸了。
她与乾隆的积怨有多深,可见一斑。
乾隆的回应也很简单。
你要闹是吧?行,我眼不见为净。我们走着瞧吧。
下旨:皇后现行回宫。
之后他也没有做什么惩罚。只是依旧像往常那样,把她当做是一个摆设。
你在我眼里,本来就无足轻重。现在闹得这么厉害,你就更加是个死人了。
而一年后,乌拉那拉皇后也真的病逝了。
乾隆的绝情和惩罚,也终于爆发了。
继皇后死的时候,乾隆并不在宫中,而是在木兰围场打猎。听到死讯,他一点也没有被触动的感觉,不仅没有马上回宫,反而下旨:乌拉那拉氏下葬,不按照皇后规格举行国丧,而是依皇贵妃的规格,举行皇室家葬。另外,不加谥号,不颁诏书。
更绝的是,乾隆说继皇后的棺材和孝贤皇后不一样,不能进东陵地宫(就是埋葬皇帝和皇后的陵寝),而是放入妃陵。
意思是,我就是死,都不想你在我旁边。你生前可以当一个虚名皇后,但是死了,就不要妄想可以继续享受皇后的待遇。
除此以外,乾隆觉得还不够,他还要株连。
乌拉那拉氏一共有三个孩子,两子一女。女儿早殤,而两个儿子,是乾隆这么多皇子里,少有的不封亲王的皇子。于是这两个他的亲生骨肉也一起含恨而终了。
可以说,真的是像处置一个“物件”一样了。
因为这些,所以有金从善那样的读书人觉得乾隆应该检讨自己的原因。
开头说有严譄和金从善二人因替皇后说话受罚乃至丧命,他们并不是第一个。早在乌拉那拉氏死的时候,就有一个御史看不下去,觉得乾隆做得太过了,就上了一本奏折,结果就是被判发遣(清朝独有的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和充军相似,跟发配宁古塔一样)。
笔者不禁感叹:不愧是把文字狱发展到极端和顶点的男人,面对他不喜欢的东西,他有的是残酷的手段去处理。
其实乌拉那拉氏的悲剧,说穿了,还是封建时期包办婚姻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悲哀。
如果本来就不相爱的人,果然还是不要勉强比较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