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事件,跟一位朋友讨论,在30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特别贪心的表明,还有5年时间,即想要在职场上培养好自己的专业技能,被委以重任,还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上的培养,比如瑜伽、游泳、读书写作、练琴。
朋友听完我说的,却感觉我想要的太多,觉得几年后,能在职场上能把工作做得效率高一些,多尝试一些其它的项目,做到管理者,就特别心满意足了。
顺便还跟我说了目前职场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每天工作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事件去梳理业务工作上的优先级,想升值加薪,但有些工作就是简单低效的重复,特别想要跳出当前模式的怪圈。
看到朋友的问题,让我想起了自己特别崇拜的吴军老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曾任腾讯的副总裁,也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现在自己做投资,同时还写专栏,出书、摄影,陪伴家人,样样都做的非常出色,简直就是高效工作和精致生活的榜样。
吴军老师《见识》这本书集结了吴军老师在职场和人生中的智慧。虽然没有机会跟吴军老师当面交流,但是每当有困惑的时候,读他的书就仿佛是在跟他交流对话一样,能够指点迷津,解决当下职场上的一些困惑。
很多人都知道,若要提升自己下棋能力的水平,就不能天天和臭棋篓子下棋,这样下棋水平只会越来越臭。反之,如果我们跟高手学习下棋的定式,自己的见识和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这篇文章,会着重介绍吴军老师《见识》这本书中关于职场篇的内容,帮助更多的朋友避免3个最常见的职场误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职场的跃迁。
职场误区一:你是真的忙,还是职场上的“伪工作者”
职场上有2种人,一种是真的因为工作任务比较重要,为了排期,会选择一段时间的加班加点,把工作任务又好又快的做完,为公司创造最大化的效益。
但也有一类朋友,会经常加班,看似特别忙碌,但到月底写工作总结的时候,却拿不出什么实实在在的结果成绩。这类人,在职场上被成为伪工作者,会随时被淘汰。
就像吴军老师曾来到中国的谷歌办公,发现中国3-4个工程师一周产出的工作量不及美国总部工程师1个人产出的工作结果多,工作效率特别低。为了排查原因,吴军老师让每个工程师写一下手里的工作,却发现每个人手上的工作有4-5项,也并不清闲,而且还感觉特别焦虑。
接着,吴军老师又问大家,这5项工作如果你能完成一半,是不是就不会感觉工作上会状态好一些?
工程师们纷纷赞同。但是工程师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本来就在快速发展,新的问题仍旧会扑面而来,需要去解决,手头上的工作基本上不会减少。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1、首先先定义清楚自己要做的任务
在美国谷歌,任务不定义清楚,是不能开始工作的。就像你准备出海捕鱼,没有做准备,带好工具,最后也只是瞎忙活一场,因为在前行的过程中没有准备好前期工作。
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一项工作的时候,都要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比如说会产出什么样的成功,给公司带来的收益?
只有清楚了大的前提目标,我们后期的行动才不会白费。
2、明确清楚目标方向,给工作优先级排序
我们都知道工作是做不完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可能需要随时在线,回复信息。也有可能新的现场问题,需要临时解决,问题层出不穷。很多人会想着提高效率去做事。
但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是在于完成了多少。不要去挤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每天给自己安排重要的优先级。排优先级就可以思考,做哪些事情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哪个问题解决了,会对用户的帮助最大?
站在公司和用户的视角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站在自己的视角上,觉得哪个工作比较好完成,就先完成哪个。
3、用心去做事,而不是再花额外的时间返工
朋友公司在做一个产品的研发,基本版本已经做出来,需要在产品发布前做测试,保证没有bug了,才能上线。
朋友就去对接一位测试热员,这位测试2天后,就提交了3个bug。而朋友自己在休息的时间,自己也去测试,发现了6个bug。测试还是不太用心,经过几轮的测试,说没问题,就发布版本上线了。但上线后,却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修复,还需要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做。
如果前期不认真花费时间去做事,后期可能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填补前面的窟窿。所以,我们在职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用心去做,花同样的时间,产出高效的结果。
拒绝做伪工作者,让自己的时间投入产出比提高,做事产生实际的收益。
职场误区二:频繁跳槽,缺乏积累和不可替代性
在职场上并不少见,一些朋友通过频繁跳槽,给自己涨工资。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核心,频繁跳槽,看似工资现阶段会被提升一些,但却会难以被公司委以重任。
有的人跳槽基本上是乱换行业和岗位,每当自己做了一个项目,感觉自己学了不少知识,去跳槽换行业和岗位,短期来看,给自己带来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从长期来看,却像是狗熊掰玉米,没有任何积累,也缺乏不可代替性。
《异类》这本书里提到的1万小时定律,就是需要有积累效应,每一次的努力,都要最大限度的去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从头开始。
都说女人生小孩,会面临职业上的瓶颈,但是我这位朋友,生完小孩却被委以重任。
朋友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因为比较爱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就结合信息化技术做好课件,去上课,就这样连续积累了6年。课上还经常讲一些有趣的段子,听课的学生都喜欢的不得了,上课都积极认真去听,也不走神,成绩提升的特别快。
机构的其它老师却不愿意付出制作课件和备课的精力,总是用之前备课的内容。当这位老师休产假,需要其他老师代课的时候,却发现学生根本不买账,上课睡觉,根本不听,成绩也在下滑。
校长见状,就主动给朋友提出加薪,让朋友赶快修完产假去工作。朋友通过自己的积累,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当然,不反对大家跳槽。关键是要给自己定好大的方向,在行业里深耕,通过积累,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职场误区三:不懂换位思考,缺乏大局观
吴军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工作和职业的区别,前者是把自己当作过客,后者则是把自己当成主人。
而那些积极主动会把自己当主人的员工,通常都会有一份大局观,会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去思考。
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吴军老师问产品工程师,一段30min的视频,在你们网站上观看一次能有多少收入?
工程师说,我不知道,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跟内容有关系,需要去问他们。
虽然老板没有要求产品研发去了解广告收入变现的事情,但是做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了解市场行情也是需要的。
如果你不去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去思考,你永远也成为不了老板。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跟我没关系呀。
先别着急说跟自己没关系,假如你所在公司的产品不能盈利,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情况1:老板裁员,将产品停掉
情况2:老板开启了新业务,你被调去做其它的事情
情况3:老板有大善之心,一直投钱,维护这个不挣钱的产品,直至没有钱再投入,倒闭
当我们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去思考做事,就会发现,其实那些“裁员潮“”行业没落“的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早早就能预知到未来,可以早早的未雨绸缪,给自己做打算。
前端时间爆出收费大姐的新闻,说自己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干。如果大姐稍稍用点心,就应该知道,一些电子化设备正在普及,比人工收费更加高效,可能不再人力。
若去认真思考,可能最后不至于会被下岗待业,这么被动。
职场有时候就是会这么残酷,与其说是残酷,不如说自己太过于安逸,缺少一份大局观的思考。
去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以及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来去完成,看看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不断挑战自己是辛苦的,但从长期看可能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在职场上让自己提升的3个方式:
1、定义清楚目标,排列好优先级,提升自己做事效率,提高收益。
2、通过积累,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3、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去思考,拓宽自己的见识和大局观。
十七碎碎念,主张高效工作,精致生活,每周一本书,一篇书评,活出怦然心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