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以下门人黄直录
【二二二】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关于格致的学说,明确指出应随时格物来致良知,这样的知是一事一物的知,不是全体的知,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呢?”
先生说:“人心如天、如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常被私欲阻碍,才丧失了天的本来面目;内心的天理无穷无尽,原本是个深渊,只因为私欲的阻塞,深渊的本体才迷失了。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去除干净,恢复心之本体,这就是天和渊了。”先生又指着天说:“比如你看到的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面环顾所见的天,也是光明的天。只是由于许多房子墙壁遮掩,就看不见天的全部。如果撤去房子墙壁,总还是一个天。不能说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周的天就不是光明的天。由此可见,一事一物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也就是一事一物的良知,总之只是一个本体。”
释疑:
人心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一个渊。却常常被私欲所填充,失去了本来的高远、深邃,不能够无所不包,不能够海纳万物。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去除干净,恢复心之本体,这就是天和渊了。
良知本体只是一个,其发用流行就表现在事事物物上。君子思不出位,只是照管眼下,天下何思何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说的正是此意。
人心是天
人心是渊
复得本体
天理昭然
一节即全体
全体即一节
本体是一个
去蔽乃能觉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心的本体它什么都包括。心是一个天,是一个渊(源泉如渊)。只因为被私欲障碍了,像天一样的本体就丧失了。渊是一个源泉,一个汩汩冒水的巨大的泉眼,只是被私欲堵上了。这样,源泉的本体死掉了。如果你念念致真知,将障碍、将自设的塞子一齐去尽,把挡住天的东西拿掉,堵住泉眼的东西拿掉,这个时候“本体已复”,你就是天、就是渊了。
所谓随物致知、格物致知,一直格的是心,不在物上。格物的时候,好像是格一个物,只能知道一节之知。其实,就像刚才阳明先生所说,一节和全体的关系,这个隔断是你自己打的。就好像天一样,你坐在屋里看见的这个天,跟站在院里看见的这个天,是一个天。你在屋里看到这个天,是一节之天,你站在外面看那天,那个没障碍的天,是全体之天,其实你的一节之天,就是那个全体之天。
这是讲了一节和全体的关系,要害还是从心上说。
批注:
①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语出《中庸》第三十二章:“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三十一章)
②黄以方。即黄直,字以方,金溪(江西)人。嘉靖二年(一五二三)进士。除漳州(今福建龙溪县)推官。旋以抗疏论救下狱。赦后贫甚自若。参看《明史》卷二〇七。此条为黄直本人所录,本应用名而此处用字。大概钱德洪编此卷时改称也。
③又。闾本作“天又”。盖“又”字或“天”之误耳。
④参见《书王一为卷》:“曰:’致知之训,千圣不传之秘也。一为既领之矣,敢请益。’予曰:‘干丈之木,起于肤寸之萌芽。子谓肤寸之外无所益欤,则何以至于千丈?子谓肤寸之外有所益欤?则肤寸之外,子将何以益之?’一为跃然起拜曰:‘闻教矣。”, (《全书》卷八)
又参见《气候图序》:“由是因人事以达于天道,因一月之候,以观夫世运会元,以探万物之幽赜,而穷天地之始终,皆于是乎始。”(《全书》卷二十二)
又参见王龙溪《抚州拟岘台会语》:“盖象山之学,得力处全在积累,因诵‘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先师(王守仁)曰:‘此只说得象山自家所见,须知涓流即是沧海,拳石即是泰山,此是最上一机,所谓无翼而飞,无足而至,不由积累而成者也。”,(《王龙溪全集》卷一)
又参见尤西川《拟学小记》:“许函谷与阳明在同年中最厚,别久再会,函谷举旧学相证,阳明不言,但微笑曰:‘吾辈此时,只说自家话,还翻那旧本子作甚?人常言圣人忧天下,忧后世,故生许多假意,悬空料想,无病呻吟,君子思不出位,只是照管眼下,即天下后世一齐皆在。”(《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