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机会,让我这一个月可以好好反思下自己。
没有深度思考,只有碎片化阅读,被知识焦虑裹挟、蠢笨的自己。
我突然发现自己很久都没有静下心来进行过完整的思考」
我发现自己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
我发现自己买了很多视频音频课,每一个都浅尝辄止,从斗志昂扬到无声无息」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不专注,越来越不愿意思考
我变成了一个「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脑子和嘴都开始退化的蠢人」
何至如此,回顾总结了过往的经历,总结了以下3点原因:
1.知识焦虑,看起来很“上进”
这是全民知识焦虑的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直洋洋得意沉浸在碎片化知识的假象中,误把做为补充的碎片化学习当作了获取知识的主力。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微信公众号里关注了50+个订阅号,这里面有商业财经的、有娱乐八卦的、有两性情感生活的、有干货技能的。我每天自我感觉最良好的时光,就是趁着上下班途中、吃饭排队、上厕所间隙以及各种碎片时光,把自己感兴趣的标题内容挨个薅一遍,一秒空闲的时间也不放过,真的是被“上进”的自己感动,沉浸假象的博学中。
另外还有一个误区来自于对听书的认知。以前一直有个奇妙的想法,觉得看一本书的时间太长,还不如听一本书来得效率高些,既能学到知识,还能节省时间,而且笔记什么的别人都有,是高效率学习之利器。现在想来确实是很可怕,这来自别人加工的二手知识也是自己不思考的催化剂,被喂养知识的时间久了,就很难有自己的想法了,当偷懒开始的时候变蠢也随行。
“知识到用时方恨少”,碎片化和二手知识的效果立竿见影,过于迎合、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和理解的资讯和知识,终究不是自己的。无非使思考片面肤浅,什么东西都是一知半解,不能为自己所用作为行动指导,哪怕是作为谈资也因为思考逻辑不连贯而无法表达清楚。这样学来的所谓的“知识”不仅占用时间还占用大脑内存,不如尽早丢掉。
2.固定单一的圈层和人脉导致思维僵化
以前觉得社交是件极其麻烦的事情,要找话题,要虚伪的夸赞,要尬聊,干好事情就好,只顾埋头锄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太多的宅借口,太少的走出去。但却忽略了跨圈层跨思维碰撞的思考的火花,同一个圈子呆的久了,大家的思维会被同化,很难跳出框架,让自己有更多的创新。
3.缺乏自己的底层思考逻辑,容易被情绪和别人牵着走
底层思考逻辑这个东西,有一个很喜欢的知识博主的比喻很贴切,就像是电脑的操作系统,学到的所有知识是内存,但是内存再多再大,操作系统不给力带不起来也白瞎,搞不好还会宕机。
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第一是情绪化,很难理性起来。
第二是无脑化,容易被别人的思考逻辑带走。
视频软件里收藏了很多名人名言的激动人心短视频,喜欢翻每个视频的评论,或争议或搞笑,对于点赞量多的内容总是不由自主的多看两眼,羊群效应使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泯然众人矣的路径逐步形成
没有解决方案的反思只是徒增烦恼,根据反思的3个问题进行调整
建立自己的一手知识学习体系,提高自己的认知和人脉,设计底层的思维逻辑
(认知决定你在多大范围内把握机会,人脉决定你在多大范围内把握资源)
(1)建立一手知识学习体系,提高认知
两学科(底层经济学和心理学)+三技能(产品能力、运营能力、讲故事能力)
书还是要自己读的,多学习一手知识,多些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2)拓展人脉,接触更多的牛人
人脉取决于自己能够给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提高个人的认知为先,然后去努力打破圈层
越来越多的跨界组合、跨界打劫新玩法值得自己学习
(3)建立自己底层的思维模型
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完成学习闭环
思维逻辑体系——道法术器
1 >对学到的知识学会分门别类,随时调用
2>具有多元模型思维,使用好模型工具
3>学习术和器的同时进一步,琢磨事情的道和法,真正的本质。
完成学习闭环:输入<->写作<->输出
用道法术器将输入的知识进行归类 <->用写作整理思维<->用输出展现自己的价值
边输入边输出,正向反馈再刻意练习。
好久没写文章了,挺费劲也挺开心
将自己的收获整理了下,立竿见影思维也清晰了些。起步阶段还是不够通透,不过没关系有的是时间,定了死任务,每周至少一篇,从痛苦到享受吧。
最后,有过太多仰望和口号,这次少说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