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绿骏马
自主择业会遇到一个问题,下步做什么?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做很多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幸成为这条路上的探路者,半年时间,找到几件认识自我的工具,试着开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生。
工具一:衡量人生的标尺
说到人生,会觉得话题太大,因为前路漫漫。但当我们目送同龄人的突然离去,你会不由想到,应该用什么衡量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内心至少住着两个小人(据说有7个)。一个渴望成功,想要出名,想要赚钱,想要听到人们的表扬,而且为此愿意勤奋工作,投入时间,再苦再累也不怕。一个对名利兴趣不大,非常善良,愿意帮助别人,愿意付出爱和友谊,愿意做内心想做的事。两个人的追求不同,一个追求可以拿出在人前炫耀的丰功伟绩,一个追求灵魂深处的自我认可。任由前者发挥,你或许能很成功,但却可能忽略生活的意义,遭遇“弥留之际最遗憾的五件事”。如果听从后者,你大概会不甘心,总想用金钱多寡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穷人最大的美德就是养活自己,不给这个社会增加累赘。”之前的20年,我们付出与选择,让自己在一个精力充沛的年龄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金钱暂时不会为难我们。但谁会嫌弃钱多呢?有钱可以全世界旅游,可以送孩子出国,可以享受天下美食,这难道不是自己想要的吗?有人说,用金钱衡量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会金钱买不到的那些美好的事物。这个美好的事物是什么?
人生的天平,一端是无休无止的金钱与欲望,一端是灵魂深处的富足与平静如水。能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判断,选择。《圣经》里讲到,“天空中的飞鸟,不播种也不收获,但是仍然自由自在;田野间的百合花,不劳作也不纺织,但是仍然欣欣向荣。”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中不存在东西所牵绊,无形中沦为欲望与想象的奴隶。无论做什么,都要确保内心的某个声音没有被屏蔽,时刻握紧手中的标尺,监督和提醒我们做出正确选择。
工具二:规划人生的框架
地球在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已经存在上亿年,在我们离开之后依然不会停止转动。未来很短暂,但也有很多年,如何规划未来?有人给出一套思考的战略框架。
一是确定重点。经济学家曾经给出行为驱动的核心思想:人们做事的原则是“拿多少钱,办多少事”。这种激励模式听上去没有什么错误,但却解释不了一些异常现象。在一些非盈利机构或慈善组织里,很多人选择没有收入或报酬极少的工作。为什么?拿钱办事的激励方式并不能让人爱上一份工作,最多只是不讨厌这个工作。真正让人爱上工作的是内心驱动,比如挑战性,获得感和个人成长等等。金钱只能减少工作中的挫败感,要想发挥个人潜能,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兴高采烈的投入其中。
二是调整战略。在自己的预期内遇见新的机会和挑战怎么办?先问自己一个问题:需要满足哪些假设条件,你的选择才是好的选择。如果你想到企业工作,那么,需要满足哪些假设条件,你才能实现。如果你想自己创业,那么,需要满足哪些假设条件,你才能创业成功。如果你只想回归家庭,宅在家里不出门,那么,需要满足哪些假设条件,你才会心平气和,不会自己把自己逼疯。丢掉幻想、面对现实,想清楚假设条件和后果,你才能处理好你的选择。
三是配置资源。学会配置资源对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很多人会把资源用在一些看起来立竿见影的工作上,但这些工作却对我们的长远目标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我们觉得只要赚钱就很好,收入多能让家人更好的生活。我们把未来的时间交给一家公司,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一所学校,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忽略了与配偶之间的感情交流,战略执行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自己错误的配置了资源。时间的列车无法调转车头,重新来过。
工具三:讲好人生的故事
《未来简史》讲到,人脑里有一个叙事自我,时刻都在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的故事里。如果当前的状态跟内心的故事一致,哪怕苦点累点,我们也能感到幸福。如果生活不是我们期待的故事,自己就会很难过。怎么办?换个积极向上的故事。
在不想更文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这是送给女儿长大后最好的礼物,于是又埋头写起来。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女儿长大后也可一定看,但这却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机制,至少可以说服自己。故事的价值不在于真实准确,而在于提供了某种意义。
一个医院里的清洁工,如果他把干活纯粹当成为挣钱糊口,他工作就很不愉快。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了帮助病人,是治疗的一部分,他的工作状态就很好。调查显示,工作的意义比工作的收入更重要。给自己讲个好故事,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是做事的前提。
人生的成与败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某些情绪化和非理性的东西在起作用。学会自己给自己讲故事,不但是一种技能,更是通往下一路口最好的交通工具。
在故事的指引下,你再把目标分解为各种小任务,把每个任务都游戏化,随时奖励自己,获得掌控感,用一个个小胜利慢慢积累进步,这就是通往自己最好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