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
这次教学《饮酒》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前展示课堂环节,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
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
一、导入:
屏显: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总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感受什么?
解题: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
二、初读诗歌:
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及写作背景。
2、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3、读出节奏,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
4、译读诗歌。
三、品读《饮酒》
1、诗人的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
2、屏显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
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
3、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4、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5、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归纳:悠然!
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
6、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屏显:诗人从这 中悟出了
教师小结: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