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52天
原文阅读: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讲解:
孔子说:“可以同他说的话,却不同他说,这就会错失了人才、朋友;不可以同他说的话,却同他说了,这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人才、朋友,也不会说错话。”
启发思考:
孔子是历史上少有的对言语的社会意义进行深入思考的大思想家之一,他的见解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孔子本章讲的关于说话的标准很高,有学者把这段话分解为五个标准:
1.不要说错话。
2.不要对错误的人说话。
3.不要错过该说话的人。
4.不要错过该说的话。
5.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别人高度重视。
不论是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还是联系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都有这个失人和失言的情况,有时会因此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影响历史和生活发生变化。
前两点很好理解,我们从小就听过“祸从口出”之类的教育,所以说话要非常小心,不要因言获罪。
《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郑庄公死后,郑国的政治发生混乱。老臣祭仲在郑国专权,郑国的新君想除掉祭仲,就让雍纠去想办法杀掉祭仲。于是雍纠就计划在郊祭典礼的时候动手。不过,他得了国君的指令后,偏偏回家多了句嘴,告诉了夫人,而雍纠娶的夫人就是祭仲的女儿。
雍姬知道后犯难了,就来找母亲商量该怎么办。她问,父亲与夫君谁更亲呢?她母亲说:天下男人,谁都有可能当你的丈夫,可父亲就一个!于是雍姬就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老父亲。祭仲当机立断,先派人杀了雍纠。雍纠失言的后果很严重。
不过,后面几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孔子的说话哲学,不是简单的慎言,而是贵言。让自己的言语金贵,不说错一句话,也不少说一句该说的话,让别人重视自己的每一句话。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徐干,专门写过一篇《贵言》,说:
“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故君子之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智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苟过其任而强牵制,则将昏瞀(mào)委滞,而遂疑君子以为欺我也。”
可见,君子不轻易说话,言语金贵,不会说空话、虚话、套话,每一句话都有依据,都有所指,都有作用。这样,他的话就会受重视,人家都不愿意错过一句,错过一句都是损失。于是,他的身份就受尊敬,他的道就受重视,他的教化就能立起来。如果说的话很重要,但是对方听不懂,说明对方不是那个人,那就不要说了。
不失言,首先不是技术问题,是个态度问题。态度端正了,就不太容易失言。所以,君子和人说话,是根据对方的情况,说的道理是对方能考虑到的,说的事是对方性情所安心的。不要他明明接受不了,却强按着他要他接受,他就会“昏瞀委滞”——晕了,错乱了,觉得你在欺骗他。
概括地说,君子不失言,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不要失言,不要说错话;二是不要让对方失了你的言,不要让对方不重视你的话,错过你的话,或轻视你的话。
再说一下不失人。不失人,这要求比不失言高太多了。不失言,大不了我不说话就是,有人天生就不失言,因为他性格就不爱说话。但不失人,要求你该说的话不要错过,该说话的人也不要错过,这就相当不容易。
每个人的见识不同,我该不该跟他说话,说到什么程度,就要因人而异。如果他造诣精深,事理通达,我却没跟他说话,那是我没有知人之明,错失了人才。遇到能跟他说话的人,马上就要说,才不会失人啊。这就要求,你听一句话,就知道他是不是那个人,能不能明白说的事。是与不是,明与不明,就在一言之间。真正的智者具有高明识人的能力,而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培养自己“不失言,不失人”的能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