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的 秋 作者:归去来兮
我的故乡是鄂西的一个边陲小镇,属典型的高山地区。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也不会感到酷热,因此家乡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其他地方更早些,每年不到十月,天气便渐渐转凉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又或者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秋天,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多情的季节,或悲壮,或寂寥,或怀乡,或思人,诗人们总会触景生情,尽情抒发自己心中丰富的情感。而对于故乡的乡亲们来说,秋天在他们眼中,有的只是收获,有的只是繁忙。 故乡的秋是收获满满的,是令人愉悦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遵循的耕种规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秋天,意味着一年的忙碌终于结出了果实,终于有了回报。玉米成熟了,长长的玉米棒子把玉米秆压得弯弯的;黄豆夹开裂了,好像在对着自家的主人微笑;金黄的稻穗低着头,如含羞的姑娘,等待着主人的收割。一个个老农站在田间地头,看着一片片丰收的景象,就如同看到自家长大有出息的儿女一般,心里喜滋滋的,眼角眉梢都是笑。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心底最朴实的愿望,年复一年。因此,哪怕再苦再累,在秋天,他们的心情总是愉悦的。
故乡的秋是繁忙而劳累的。因地理条件的限制,故乡的乡亲们依然沿袭着几千年来中国最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割庄稼几乎全部靠人力,因此收获的季节也是最劳累的季节。玉米棒子靠人工一个一个掰下来,再靠肩挑背驮运回家。每季下来,几千斤甚至上万斤要运回家,往往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有时还要和天气赛跑,累得叫人直不起腰。这仅仅是第一道工序,回家还要脱粒、晾晒、装仓,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乡亲们的汗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口鼎盛,很少有人出门打工,每到秋收时节,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田埂上都是匆匆的脚步,那场景,怎“一个热火朝天了得”!那简直就是一场抢收的战役。
我的童年时代,每年秋天,就是看着父母和乡亲们在这样的忙碌和劳累中度过。这一切,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记忆中。从那时起,勤劳便成了我的乡亲们刻在我脑海里的印记。尽管已经很多年没再体验故乡秋收的场景,但儿时的印象从未消退过。
现在,每到秋收,乡亲们依然忙碌,依然劳累,但那人声鼎沸的场景早已不见。青壮年进城打工,家中大多是老年人,种地有限;更有一些家庭,早已抛荒了自家土地,全家搬进城了。故乡的秋天便显得有些孤寂。秋收时节,田野里只有三三两两的人群,乡间的小路上也是偶尔才有一两个行人。
我们现在时常感叹,故乡已经回不去了,时而感伤。其实,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迁徙的脚步从未停止,一个地方从荒凉到繁华,再从繁华到萧条,这是社会的发展规律。如今,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脚步加快,一些乡村的衰落已是必然,特别是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之地,自然不会再成为人们居住地的选项。留恋故园无可厚非,向前看更是不可违逆。
既然回不去,便选择泰然处之。只要在自己心中的某一个角落,留有那一份眷念的情感,时常记得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山山水水,时常忆起那些可亲可敬的乡亲们,便可坦然。
如此,甚好。如此,故乡的秋天,依然令人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