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入中年的一个标志,就是发现自己有很多不可能实现的事了。比如旅行,我已经不会再像个少年对世界充满激情,无惧去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信自己不仅能去到世界任意角落,心中想哪怕太空旅行也都不是没可能。
转眼今年45了,按80岁还能骑自行车来算,后面35年想去哪里就去哪恐怕也不那么容易了。我失去了没有那种“现在不去也没什么,反正以后有的时间”的自信,甚至,就算列了详细的计划,到最后真正成行都包含着种种不确定。
前面45年的积淀,我们都会有些想去未去、去了意犹未尽还想再去的地方。所以,这个年纪的我的旅行,更希望能够把这些特别想去的地方去了,旅行不再是悠闲假期,掺杂着“时不我待”的修行意味。
如果到这个年纪还没有积淀出想去看看的地方,没有不去有可能成为终生遗憾的地方。那么恭喜你,可能你还没有步入中年,可能你已经把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可能哪里对你都没有那么重要,可能你还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以前和徐姐讨论“一起旅游是同行的人重要,还是目的地重要”,当时大家更偏重选择同行的人。现在想,这样的集体旅行对我来说是任务,并不在乎去哪,也不很在乎和谁去,更在意是在一起的交流过程,是这样一群人换了一个时空在一起谈话。时空只是把谈话的内容进行了限定或扩展。我很喜欢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光,但是,对我来说这不是旅行。
很多年前,大家都知道我喜欢的旅行方式是“城市游”,周末跑到一个不太熟悉的城市去“流浪”,我这样去过上海、去过苏州、去过杭州、去过厦门,去过香港、去过泉州……我喜欢在城里走走逛逛,听人们在聊些什么。去城里最市景的市场,最漂亮的园子,最时髦的商店,如果可以,还有博物馆。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喜欢的是“一个人”旅行。因为但凡和朋友在一起,我内心会把旅行转换为“任务”模式,会想着到时间要不要吃饭,会想着怎么让大家在行程中更满意,也会盘算怎么能让大家接受改一下行程的建议。而这个模式并没有开关,是自动转换的,也就是已经成为了我的潜意识。一个人的旅行无比爽,我可以饿着肚子在美术馆里待一整天;我可以在去预定的米其林餐厅时被路上茶泡饭吸引;我可以突发“在东京塔看夕阳”的念头而拼命在东京街头奔跑。我可以一整天不用说一句话,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音乐给旅行配背景音。
再后来我发现,其实我的“城市游”和陈丹燕的“人文主义旅行”是多么的契合,瞬间被陈丹燕的旅行哲学和旅行方式击中。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从神性到人性的过渡,强调以人为本,释放人性。有人说,为什么现在出现了文艺复兴热,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的个体性。
关于“人文主义者的旅行”并不是陈丹燕书中的直接表达,是陈丹燕《我的旅行哲学》的书荐,抄录如下:
20年来,陈丹燕每一年都有几个月在旅行中度过,犹如一次次放逐,学会和自己相处,渐渐成熟,因而包容。这本集子是陈丹燕旅行感悟的结晶,也写到这20年来中国旅行者的改变,大家从没有私人护照迅速变成遍布全世界的消费者,能轻易抵达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馆,却仍有人在地毯上蹭鞋底,能在最繁荣的商业区度假,却只记得去血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丹燕继续她的人文主义者的旅行。
- 人文主义者的旅行,注定由精神出发,并归于精神。出发前,人文学主义旅行者会用海量的人文知识武装自己,饱满自己对本次目的地的精神向往。一旦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出发,旅行就能指向未知的收获。那是只有赤子才能感悟到的惊喜:心畅游,身乏累,有月台上的飞奔,有镰仓寺庙前的独坐,也有独自和一整个太平洋月下对饮的时刻。
- 人文主义者的旅行,注定是由诗情画意做线索的,如果循着陈丹燕的地图,一定会发现,欧洲的大城小镇里密布了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印记,拉斐尔和达芬奇画过的景象也是贝多芬和肖邦的音乐描绘过的,巴尔扎克的一双手便能连锁到罗丹、海明威、波伏娃、杜拉斯乃至乔伊斯……如此这般,跨越物理时空和艺术分支,人文主义者的旅行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扩张,在文明的褶皱间无穷绵延,你会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精神的世界地图。
- 人文主义者的旅行,注定会直面自然的震撼。文学、绘画和音乐曾是指引她不远万里去寻一张安静书桌的原动力,但当蒙克的一抹紫色出现在北极天空,又迅速地被极地幻妙的光影覆盖后,她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世界。旅行印证人的创造力,而纯粹的大自然会启迪人的顺从力,因此,她在意大利利古里亚海岸和南极大陆上感应到和谐:张开双臂指向天光两极的自己,真的好像达芬奇笔下的黄金比例的人。
记得我读这段荐书文时,那种击中是让人拨云见日的激动,我完全接受陈丹燕对我们为什么去旅行的答案:
-
旅行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
旅行是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
-
旅行是拜访下一个完整的自我
-
旅行是成长
-
旅行是学会与自己独处
人生就是终生学习的过程,一切的根本是成长,今天要去昨天的自己成长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
我相信,旅行的方式其实和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与环境、心情以及运气有很大关系,所以它几乎是一种隐私,没有什么可比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行目的,不用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害怕自己是个怪胎。
- 我的旅行似乎与生活有关,与生活的缺陷有关,与对缺陷的不甘心有关,与拥有这种不甘心的好奇有关,与好奇的结果有关。
- 旅行渐渐成了我另一世的生活。
- 所以,我得一个人独自去旅行,也得一个人慢慢走,远远地走,只看,不说话。非常固执、自闭,保守,挑剔,多愁善感,一丁点事情,就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小题大做,惹人心烦。但是,我的心在那时非常强大,汹涌。
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旅行方式,都有自己的旅行哲学。
所以,我还会继续在城市中游走,继续去博物馆、美术馆在那些划时代的人类艺术成就前感受敬畏,感受那个时空的人的所思所见。
当然,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出现在自然的奇观前,感受自己的渺小和对天地的敬畏。
6341-尚涛易捷北京
橙子学院码字岛作业
2017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