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我带女儿餐厅吃饭,她提到同学发消息告知二中一名学生自杀。这样的消息总是不胫而走,尽管没有报道,但在孩子和家长间已经传播开来。
其实,一周前我就已听说此事。近两年,这样的事情频发,但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还是会为之一颤,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而感到无比可惜。孩子的内心到底经受了怎样的痛苦,才会用终结生命的方式告别世界。
女儿还补充说,听说是因为老师批评了他,而且他家里还有家暴问题。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这个孩子、也为这个家庭感到惋惜。
既然孩子提到此事,我当然不能回避。
于是,我反问她:“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应老师言语上的暴力?”
她稍做停顿,答:“我想,我不会当面反驳老师,老师不尊重学生,是老师自己的问题,但我作为学生,还是要尊重老师的”。
“嗯,那就保持沉默吗?”我追问。
“当时可能会吧,但我会私下找机会跟老师表达我的想法”。
我继续问:“如果老师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呢?”
“那我可能会跟你说,求助于父母吧!”
听到她的回答,我很欣慰。女儿懂得尊重老师,即便老师出言不逊,她也做到了有礼有节。同时,她也没放弃维护自己的权益,尝试先自己与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实在无理,她会求救于父母。
我曾经跟她说过: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会一直都站在你身后,只要你需要,随时都可以转身。
如果父母曾给孩子做过类似的心理建设,孩子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时间不能倒流,我们无法知晓。
因为老师批评,所以就去自杀,这个“因果关系”貌似是成立的。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孩子为什么会对老师的批评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我不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但“家暴”二字,我听着很刺耳,这可能也就是孩子选择自杀,而不选择向父母求救的原因吧。老师的批评也只能看做是这个悲剧事件的导火索。不可否认,学生反抗老师的权威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如果这个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正常的,我想他可能也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孩子心理健康的程度。孩子尚在成长当中,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会对很多问题做极端化解读。如果父母只一味关注成绩,再加上肢体上的惩罚,孩子怎么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不管父母心中有多爱孩子,父母打他的动机有多么合理,都无法愈合孩子心底的伤害。
所以,家庭教育是有责任的。再后退一步讲,如果学校不是仅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有相关的心理干预措施,也不至于使孩子失望地决绝而去。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好像哪个环节都有问题。家庭、学校都没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防护机制。
不幸的是,这样的悲剧还在一次次重演,可是一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更没有引起很多父母的重视,大多父母都会为处在事件中的家庭惋惜,也有人会严厉地声讨老师,但都觉得这样的事离自己很远,别人的事说说而已!
其实不然,当然大多孩子不会做这样极端的选择,大多家庭的教养也还尚可。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更多的设防呢?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的深思!理想的童年不见得能保证一个人长大后的心理健康,但我们终会是可以做一些事情,降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几率。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都应该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