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想看个有意思的片儿,翻看“一席”公众号,被一篇名为“一个做包子的”的题目吸引住,很好奇:一个做包子的,也来“一席”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平台演讲?能讲二三十分钟?结果,听完后,意犹未尽,满满获得感。
这个“做包子的”叫童启华,他开的包子店叫“甘其食”。这场演讲是2014年11月份的,当时他在杭州有10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3个亿。
演讲中,有很多打动人的“点”,比如他如何善待员工——租公寓房,离门店步行距离不能超10分钟,所有的床加固,翻身时不发出声音,确保员工睡眠质量,每顿饭四菜一汤,主菜一周不重样;比如,因厂家供应的豆沙品质不好,他们决定自己做豆沙,从二三十种豆子中选口感好的,最终选定温岭的一种豆子,因产量有限,只能卖半年豆沙包;比如,从二十多种青菜中选择花王菜做青菜包,为保留那个“青”色,专门研发一套冰水杀青系统,还有,他们的肉馅用的猪前腿的夹心肉,比平常肉贵很多,还有,甘其食的包子重量,误差只有两克,等等。从这些细节,可以粗略地看出,一个卖包子的,怎么能卖到几个亿的水平。
但这些,不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是下面这件事。
在看完这个演讲后,我百度了“甘其食”,了解到这么一条信息:2009年3月,甘其食公司成立,2009年11月,开了6家门店。2010年1月甘其食技术员工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到2010年12月,门店数达26家,也就是说,一年时间,又开了20家,到2014年6月,门店数140家。
看完这个数据的演变,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甘其食技术员工培训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童启华在演讲中说,刚开始做包子,他看到有的工人时不时动动鼻子,缕缕头发,他当时真的是懵了,赶快到外面吹一会儿风,冷静冷静。他认识到,必须让工人们有一个好的卫生工作习惯,掌握一套科学严格的操作程序,这需要对新入职的员工培训。
在员工的管理方面,童启华认为,1000多员工,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七八个人一组,如果光靠管肯定是不行,不如就努力做所有的事,让这些员工有价值地存在,让他们在这个城市里面有尊严地活着。要落实这些以人为本理念,需要对每个门店的店长进行培训。
在甘其食的发展中,童启华总结出:商业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向所有的人传达善意,向所有的关联方传达善意,跟他们发生的所有交易都是对对方有利的。要真正落实这种商业精神,就需要对每一个甘其食的员工进行培训。
这就是培训的作用。
什么是培训?简单说,就是把别人教会——不是会说,而是会做。这个过程,听似简单,其实很难。它需要教别人的话通俗易懂,要“走心”,还要反复强调,这,都是培训的必备特性。
说到反复强调,我想到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中讲的一个段子。说:中国的领导,在安排事项时,喜欢对下属说:别让我再说第二遍。结果呢,下属没懂,也不敢多问,就开始糊弄。为什么中国领导喜欢说一遍?这是漫长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作祟:我一言九鼎的人,你让我破费几个鼎?领导有这种毛病,那下属也不客气:你喜欢搞官僚主义,我就拼命搞形式主义。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人安排工作,说5遍:一是布置工作,二是下属重复一遍,三是问做这件事的目的,四是问会不会出现意外,出现什么情况需要汇报,什么情况可以自己做决定,五是问,如果让你自己做,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和建议吗。这么5遍下来,下属基本上就会做了。
从这个段子,我还总结出:培训,不全是坐在教室里,一个人讲、一群人听来完成。任何教会别人做事的过程,都可以称为“培训”。
樊登说,所谓下属的“执行力”是一个伪命题,所有的“执行力”都来自领导的“领导力”(那种有智力缺陷的下属除外)。而培训的能力,在领导力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下属不会干活,要么是领导肚子里没货,不知道该怎么教下属干,要么是领导有官僚主义的毛病,重要的事情不想说第二遍。所以,所有的领导(包括家长),要多学一点培训的本事。
关于培训的事,就写到这里。
最后,作为一名教育人,不谈一点教育振兴的事儿,我这文章结不了尾。
说一组数字和句子吧。
2019年,洪洞县教育系统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西省教科院合作,“走出来、请进来”培训校长教师14238人次,基本上相当于把全县每个教师专职培训3遍。
这样的培训力度,于教育振兴的意义何在?我引用1930年革命低潮时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的一段话来作答: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