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和另一位心理学家马斯洛并称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宗师。罗杰斯特别重视咨询关系,也就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咨询师对来访者要能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还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相信人在正常情况下有无限的成长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不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通过自我引导来实现成长。
人本主义的关于自我的看法: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那么自己又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认为我分为本我和超我,但本我和超我是有冲突的,需要一个自我来协调这两股力量。那么人本主义的活出你自己,是指活出那一部分呢?
这就不得不说人本主义的基本假设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他们认为成为自己的人,是道德最高的人。
罗杰斯说:我,说一切体验的总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比起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理论更具象,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难以判断的,只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一些想法的构成和转变。
这里的一切体验,包含着三个部分:“我”,“你”,和我们之间的动力。这个“你”,指的是万事万物,总之是“我”之外的一切存在。这个体验是指我和世间万物的关系,发生的一切连接。在这些关系中,我们之间流动着能量,你促进了我的成长,我,也滋养着你的进步。
例子: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我很开心”,这好像是说他自己很开心,但其实不是这样,这里肯定是在说“我在和你的关系中很开心”。
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般对思想特别重视,但会忽略体验。思想虽然重要,但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没有体验就没有思想,思想是体验的一面镜子,照出体验的模样。
既然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那怎么能认识一个人的“我”呢?杰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象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必须把一个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而深度体验才会被唤起。这样一来,我的体验就会被你看到,就相当于,我向你敞开了我自己,而你听到我的体验,我就感觉,你给了我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等等,我认为这就是爱!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常常是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去了解彼此的体验和现象场,他们又同时拥有彼此的现象场(体验),和共同的现象场,这就是爱产生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体验,都会爱上对方,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如果“我”能懂得任何一个人的全部体验,就会发现,“我”和“你”,是一回事。所谓“我”爱上“你”,其实是通过“你”来看见“我”的一个过程。一段关系中,当双方了解对方的过往的现象场合拥有的共同的现象场越来越多,会发现之前自己对对方的预设是正确的,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自恋,另外一方面,对方愿意继续了解你,说明他真正的“看到"了你,看到了你的特点,并且将这个特点逐渐显性化,将促进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共同的现象场的增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