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享受着通讯便捷的好处,也承受着信息干扰的苦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互联网+,人如旷野之树,沐浴充足的阳光,亦承受着来自八方的来风,树欲静,而风难止。
比如我,在有QQ之年被好友拉进这个群那个群,在有微信之年又被好友拉进这个圈那个圈,不进群、不入圈一则不方便联络和共享资讯,二则显得过于清高,不和光同尘,容易拂人好意。不得已,入了也就入了,退出来嘛,又不敢、不舍和不忍心。人家拉你入群进圈,是认同你,把你当好友,把你当人脉、当有用之人,才张罗你进群入圈的,没有一点条件、前提和渊源,人家未必让你进呢。
我只好老老实实地任凭熟人、半熟的人或有联系的陌生人拉进他们认为有必要组成的群里圈里,他们是孙悟空,我是唐僧,大圣用金箍棒在唐僧周围画个圈,叫唐僧老老实实地呆在圈里,我只好遵命了。
有了群,有了圈,只要一上网,就能看到圈里和群中好友的动态,每回一上线,手机就会跳出无数条信息,多到让人不敢招架,没时间和精力细看。这是不堪其扰,是无效社交,可我也得忍呀。这些群啊圈的,说不定自己几时办件事、寻个人、询个事,只要一求助,万能的群就会有热心人回应呢。双刃剑的利弊,立杆见影。
真诚的说,我入群进圈后,多数时间是潜水的。因为群里圈里什么都有,人员又是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九流三教,兴趣、学识、品味、生活、层次各不相同,聊的话题五花八门,更换也快,观点观念的差异使这些信息很多变成了没有多大用处和意义的东西。它们大部分是闲得蛋痛的好友们的聊天信息和表情,少部分是刷存在感的报个行踪,邀个约,表表心情,晒个美食和旅行图片之类的。稍有点促进成长的,也莫过于转发些可以让人卒读的帖子。
刚入群时,我也有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犹如找到组织的惊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这些群也好圈也罢,有时让人生出了一种强迫症,每天不花一定的时间与线上的朋友们聊上几句或报个到,就觉得怅然若失,担心漏掉一些好事,或漏办些紧急公务。
有了这种感觉后,久而久之,人就反感起这些群啊圈的,怀念起当年有事就打电话,无事不打扰的清静来。
也许我是老了吧。有了王维的“老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境了,人老了就爱清幽,图安静,变得“平淡对得失,冷眼看繁华”。
微信里的语音,我是坚决不用的,觉得一点开就是刺耳的声音,受不了自己的声音,也受不了别人的。觉得无事打打字聊聊,能让自己不忘字,比语音好多了,不给人制造噪音,给自己保密,体现出自己的修养。要真有什么事,还是直接打电话方便。有时真想把自己的想法放在朋友圈,以表心迹:“我不是闲得蛋痛的人,我有很多事儿要做,要没什么事,你还是把我踢出群和推出圈吧,真要找我,直接打电话找我好了。”
我不是蜘蛛,不想织一张大网。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干成一件事已很了不起。我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小饮的人。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多陪陪自己的家人,我就觉得很好。真的没太多时间关心、关注群里圈里的事儿。时间宝贵,我不想被太多无谓的群儿和圈子蒸发掉。
理解我吧,到这年龄,有点古怪了,什么事都喜欢简单化。我是线下活动者,一天里我有时只会用十分钟上线看看留言或收收邮件,更多的时候,我是偏安一隅,翻翻书,听听轻音乐,宅着自己,关心内心。有事您打电话,尽量别留言,我怕误了回复的时间,那就太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