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云天,被云天的纯净深深吸引。
在大自然中,看夕阳、云天、月亮、湖水、树木花草……,就会回复人的本心,纯真无邪的心。
王阳明心学中说,心本无善无恶。
直觉中,本心的本质,应是真、善、美。
许多宗教所提倡的人心也是向善、向真、向美。
.
《近思录》书中赞董仲舒超越其他诸子,于是查询董仲舒的思想,发现其才是构建封建社会固化的前导。
遂查询孔子思想与董仲舒思想的区别:
从时代背景看,孔子处于春秋末期,当时是礼崩乐坏的时期,他的思想重点是想恢复周礼,构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董仲舒处于西汉时期,国家在政治上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也需要统一,他的思想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从思想核心内容上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并且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通过自省、克己复礼等方式来完善自己。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倡导“为政以德”,统治者要以道德治国,用道德感化百姓。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与"大一统”。“天人感应”为皇权蒙上神秘色彩;“大一统”是强调国家在政治与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他提出“三纲五常”,“三纲”明确了封建等级秩序中的主从关系,“五常”作为道德规范,用来维护社会的人伦关系,从外在规范人的行为。
从思想影响范围上看,孔子的思想最初在民间教育与道德领域影响深远,传播范围主要是在弟子之间与一些诸侯国中寻求治国的理念。
董仲舒的思想则被汉武帝采纳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在整个汉代乃至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了解如此,今人所诟疑的孔子,是值得崇敬的,推行"仁爱",以德为政,普及教育,提倡道德修养,是以孔圣人称谓。
历史不会随便冠以人称谓,从玄学上看也是如此,人类历史或宇宙历史从开始一页到最后一页似乎早已成书,谁的功绩长远显著,谁被万世敬仰,神灵早已目睹,功绩早已写好。
《庄子》则阳篇中也提及卫灵公早已谥号为灵公的异事,传达出命运前定的观念。反映了庄子学派对于命运与前定的思考,认为世间万物或许都有其不可更改的轨迹与定数。
.
为反复求证两者的区别,遂查询为什么孔子称为圣人,而董仲舒不是?
答道:孔子被称为“圣人”主要有以下原因。从思想贡献来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包括关爱他人、尊重礼仪等诸多理念,这些理念构建起庞大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比如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念影响深远。从教育成就看,他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收徒众多,培养出子贡等杰出弟子,对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贡献巨大。
董仲舒不是“圣人”主要是因为他是在儒家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阴阳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构建了新儒学体系,更像是儒家思想的改造者与发展者。
虽然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及后世的思想文化与政治格局影响深远,但这一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并且他的学说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浓厚色彩,相比孔子的开创性贡献稍显逊色。
这也是解答当今人类疑问为什么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原因。一直以来也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知晓了,历史(人类或神明)不会随便冠以人称谓。
就连喜欢的庄子,庄子思想贯彻在华夏文化几千年的传承里,庄子也未被冠以圣人,于是问道:庄子能不能称为半个圣人?
答:庄子有被称为半个圣人的说法。
从思想深度方面看,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他强调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提出逍遥游的理念,像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比喻,展现其超脱的精神境界。
在面对乱世,他主张齐物论,认为万物平等,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帮助人们以更豁达的心态看待世界。
从社会贡献角度讲,他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心灵世界与哲学思考产生深远影响。
但与孔子等传统意义上的圣人相比,庄子没有像孔子那样构建系统的教育理念与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而是更偏向于出世的精神追求,在社会秩序构建等实际事务方面贡献有限,所以他可以称为半个圣人。
半个圣人也是圣人,为庄子能得到历史的认可而高兴。目前所有古代哲思中,最认可、喜欢庄子的思想,也许是从古至今的认可与喜欢。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五年 一月随笔